滔滔不绝的高级表达


我不会轻易在人前发言。

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我,甚至从我开始意识到自我存在以来。在公共场合中,我时常因为内心的紧张而感觉脑海中一片空白,甚至不知该如何启齿。虽然我一直不明白其中的原因,但我想大概这源自于我对未知的“恐惧”。

这“恐惧”令我惊慌失措。我害怕因为自己的失误,言语的不足而导致形象受损。我也害怕面对大家的目光,面对着无名的批评与揣测。我却经常在人生中的各个阶段中遇到必须站在台前的时刻。

回想起来,无论是为何我总是在不声不响中被要求在人前发表意见,是因为我与何人结怨还是另有他因?有时候我真觉得自己像是一把被人频频挑起不开的水壶,每逢出现大场合总是火急火燎。

特别是在学生时期,被推选为班长更是让我不得不时常面对众多的目光。尤其那些全校大课的时候,众多的学生、不同的班级都在同个教室里。我曾经宁愿躲在角落里翻看我的小说,然而一次,我不知怎地又被老师推了出来。我眼前突然出现的景象是,老师走到前排同学面前询问:“你们班的班长是谁?请准备一下,下节课要给大家讲解这个主题。”这仿佛是命中注定,我无法逃脱。

尽管心中千百遍地默默默诵自己想要说的话语,然而一走上台后,那种氛围瞬间就淹没了我所有的准备和计划。原本思绪清晰的我此刻头脑却空空如也,我甚至无法回忆起自己应该说些什么。

在一次次的经历中,我仿佛突然找到了突破口。或许是经历了太多次的恐惧与不安后,我终于明白了——当最害怕的事情真正发生时,你也许会感到不安和害怕,但也会在恐惧中找到了解脱。虽然我现在还是不能完全在人群面前流畅地发言,但我已不再像之前那样深陷于内心的恐惧中。

而有趣的是,当面对少数人时,我却又会陷入另一个极端——我开始变得非常喜欢畅所欲言、滔滔不绝地分享我的观点和想法。或许正是因为我内心深处太过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赏吧。

但我也在反思,这种极端的表达方式真的好吗?当我不断地寻找别人的认可时,我是否忘记了真正重要的东西?最近我读到余华老师的一句话:“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少说话、克制表达欲、保持平静温和的态度。不要为了获得共鸣而滔滔不绝地讲述过去的故事。”这句话让我瞬间醒悟。

我开始理解到,过多的言语有时确实是一种负担和失衡。原来很多时候滔滔不绝后留下的并不一定是满足和认可,而是无尽的悔恨和空虚。也许真正值得追求的并不是外界的千言万语般的赞美和认可,而是那难得的静默和平静之中流露出的自然和真诚。这就是生活的真谛吧!犹如余华老师所说的那句醍醐灌顶的金句:你哪次滔滔不绝后没有感到悔恨呢?现在我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