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15字


清明节的历史脉络丰富而深远,其来历和内涵如下所述:

一、节气之源

清明节,作为古代历法中的节气之一,当太阳黄经达到15°时便为清明。它位于冬至后的第105天,春分后的第15日,通常出现在公历4月5日前后。此时气温逐渐升高,适宜春耕春种。诸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恰是春日农事的真实写照,对农业生产起到了指导作用。

二、节日起源

1. 祖先祭祀: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传统,源自周秦时代人们对祖先的崇拜与祭祀。周朝时期已有冢人、墓大夫专门负责墓地的管理,形成祭墓的传统。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逐渐在民间传播开来,成为了代代相传的固定风俗。

2. 寒食节融合:据传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春秋时期,介子推割股救重耳的故事广为流传。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介子推选择隐居绵山。晋文公为逼其出山而放火烧山,介子推与其母亲最终抱树而亡。晋文公为纪念他,将放火烧山的那天定为寒食节,禁止生火烹饪。在唐朝时期,者推崇儒家理念,扫墓祭祖之风盛行。唐玄宗将寒食节扫墓纳入五礼之中,并规定清明节前两日为寒食节,放假三天。自此,清明节作为节日正式形成,并吸收了寒食节的习俗。

3. 上巳节融合:上巳节起源于春秋末期,后被改为三月三日。其习俗包括到水边祭祀、洗浴以祛除不祥,以及春嬉等娱乐活动。在唐代,上巳节的拔禊除灾仪式变得更加娱乐化,春天欢宴的形式如曲水流觞等逐渐盛行。由于时间与清明节相近,宋元时期上巳节的内容逐渐融入清明节中,形成了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同时吸收了寒食节与上巳节风俗精华的传统节日。

总体而言,清明节既包含了对自然界节气的适应与顺应,又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传统。它不仅是春日农事的指导标志,也是人们传承敬祖孝亲美德的重要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