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意思相近的词语


【故事典故】:

在古代,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成语故事,那就是“滥竽充数”。此成语的“滥”字代表着虚假的、不真实的,而“竽”则是一种簧管乐器,指代乐队中凑数之人。它揭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却冒充行家的人,也形容用次品冒充上品。

故事起于战国时期,当时齐宣王是个热衷于音乐的君主。他特别钟爱听人吹竽,特别是多人合奏时,他感到非常享受。他广纳贤才,组建了一支由三百名乐师组成的吹竽乐队。

其中有一个名叫南郭的浪荡子弟,平日无所事事,喜欢游手好闲。当他听说齐宣王有此嗜好时,便心生一计,想混入这支乐队中。于是他找到齐宣王,夸大其词地自称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乐师,凭借一番巧言令色赢得了宣王的欢心,顺利地加入了乐师班。

南郭先生其实并不懂得如何吹竽。每当乐队为齐宣王演奏时,他便混在众人之中,模仿其他乐师的动作,摇头晃脑、装模作样地“吹奏”。由于他模仿得十分逼真,加之是多人合奏,齐宣王并未察觉南郭的破绽。就这样,南郭混过了好几年,不仅未被发现,还与其他乐师一样领取了丰厚的赏赐,过着优渥的生活。

好景不长。齐宣王去世后,其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喜欢听竽声,但与父亲不同的是,他喜欢一位位乐师单独为他演奏。得知这一消息后,南郭先生心中惶恐不安。他深知自己的假象即将被,若是被发现在行骗不仅会丢掉优渥的生计,甚至可能会背上欺君之的名。于是他赶紧在潜王召他演奏之前逃之夭夭。

“滥竽充数”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它警示人们不要以假乱真、冒充有能之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警惕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却冒充行家的人或事。

【解释】: 滥:虚假的、不真实的。一个不懂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中冒充会吹竽的乐师。比喻无真实才能的人混入真正有才能的中冒充高人一等或用次品冒充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