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十条土十条是什么东西


《环保瞭望》记者 张小燕/文

对于一项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与水可以吸收一定的污染物,土壤的特殊性在于一旦其受到污染,其治理的成本将会远远高于前者。

在2016年5月31日,备受瞩目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式颁布,俗称“土十条”。自此,正式打响了治理大气、水、土壤三大环境战役的全面战。

“土十条”行动方案明确了其目标:到2020年,全国土壤污染加剧的趋势应初步得到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壤环境安全应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至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将稳步提升;至本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将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土十条”的初等任务是对国内土壤状况进行摸底。通过对土壤进行全面的污染调查,了解和掌握土壤的环境质量情况。

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曾在2014年联合发布了一份全国土壤污染情况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的土壤污染严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令人担忧,工矿业废弃地的土壤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达到16.1%,而耕地的超标率更是高达19.4%。

由于土壤的异质性特点,单一的点位取样只能反映该点的土壤污染情况,无法全面了解其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土壤污染情况。此次大调查中,对于农用地每64平方公里才采集一个样品,对于森林和草地则是每256平方公里采集一个样品,这样的采样密度显然无法准确反映全国的土壤环境质量情况。

据透露,环保部已经开始建设全国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截至2015年12月,已在全覆盖90%的县(市、区)设置了31367个国控点位进行监测。在接下来的2016年里计划再增加7000个风险点位进行更深入的监测工作。

然而对于业内的专家来说,他们对土壤的修复和治理持有一种审慎的态度。相对于大气和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土壤污染的防治工作显得相对滞后和基础薄弱。在技术上更是存在三大难题:一是由于土壤污染的来源和原因往往非常复杂;二是由于土壤污染的机理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方面;三是修复治理的投入通常较大。

对此,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分析指出,空气和水由于其扩散特性,在严格的排放要求下可以容纳一定的污染物。而相较之下,土壤不具备这样的特性。一旦被污染,其治理成本会异常高昂。

“土十条”并未选择大规模的修复治理工作,而是选择了差异化管控的策略。目前的工作思路是,不将污染物从土壤中取出,而是通过管理和技术手段实现土壤的安全利用。近期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同时确保污染地块的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与“气十条”、“水十条”等中设定的具体指标不同,“土十条”并未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分用途、分污染程度、分阶段的差异化防治措施。对于被污染的地块,将根据其不同的用途和污染程度制定相应的利用策略和限制措施。

从这一策略中可以看出,“土十条”与之前的大气和水治理策略有所不同。相较于水和气的治理策略中较清晰的底数情况和可预见的投资成本,“土十条”所面临的土壤情况较为复杂且尚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土十条”的推行更加注重风险管控的策略并加以实践性的探索。

在风险管理上,“土十条”不仅关注对健康的风险管理,还通过人口、时间等指标将风险货币化计算出来,从而更准确地决定投入多少经费来降低风险到何种程度。“土十条”也强调了风险管控需要结合场地实际情况和开发利用来实施并需要基层具有较高的执行和监管能力。

“土十条”明确提出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并明确了责任主体。责任由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承担。这样的原则使责任得以清晰化有利于使土地使用者、购买者、金融机构等相关方关注污染问题同时推动问题修复。这也将有效促使未来环境问题的根本改善和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土十条"作为环保的重要一环在环保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同时也为全球的土壤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环保瞭望》杂志于2016年6月13日首刊此文以分享和探讨这一重要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