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见过猪跑的上一句谚语
地方种猪现状的深度思考
在中间,有句谚语说:“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如今这一说法似乎需要颠倒过来。尽管看到猪跑的人越来越少,但享受不到没有猪肉的家庭却几乎不存在了。对于雅阳猪、潘郎猪、虹桥猪、河西猪、平潭黑猪、北港猪、横泾猪和福州黑猪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猪种,它们的灭绝却鲜为人知。
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原本拥有90个数量不小的特有地方猪种,然而令人忧心的是,其中有高达29个品种处于濒临灭绝和濒危状态,更有8个特有猪种已经永远消失。当谈及“灭绝”这一词时,意味着这些猪种将再也无法重现于世。而那些濒危和濒临灭绝的猪种,其现存数量也极为稀少,随时可能成为下一个消失的猪种。
那么,为何本土的特有地方种猪数量逐渐减少,而“外国猪”的数量却越来越多呢?或许是许多人在阅读此文前并未察觉,现今市场上的大部分猪肉实际上来自“外国猪”品种。
以四川的雅南猪为例,这种在四川丘陵地区独有的地方猪种在上个世纪70年代时,数量曾高达7万头。然而如今,其数量仅剩一两百头,比大熊猫还要稀少。如若这种全国仅有保种场养殖的雅南猪因意外染病而消失,那么这一地方特色猪种将彻底灭绝。我国的其他本土地方种猪也逐渐走向消亡的边缘,“外国猪”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并非偶然现象,而是与养殖户的决策密切相关。
不同于其他外来物种,我国本土种猪的灭绝并非因为被人们吃至绝种。相反,其数量的减少往往是因为市场需求小导致的。外国猪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主要因为这些品种的猪生长快、瘦肉率高,养殖户在成本相同的情况下能获得更高的利润。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种猪逐渐被市场淘汰。
以四川成华猪为例,这个在四川成都平原上繁衍了超过2000年的古老品种也曾面临灭绝的危机。在过去的统计数据中显示,成华猪的数量在1985年时曾超过48万头。然而如今,因为外来品种的影响,其数量锐减至只剩一百多头。但幸好经过努力的保护与繁育,成华猪的数量终于有所回升。
令人担忧的是,本土猪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从上个世纪的90%下降到如今的仅占约2%。我们平时所吃的猪肉大多数都是外来品种。而且令人担忧的是,我们对进口种猪的依赖越来越大,而引入的并非最优质的品种。这些第二梯队的种猪在引入后往往会出现退化现象,进而需要持续从国外引进新的品种。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对此问题,川农教授朱砺提出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二代种猪进行选育。通过科学手段选育出优质的本土种猪是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的关键。如果我们继续忽视选育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将永远无法摆脱对进口种猪的依赖和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从更大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联想到其他方面的现象:当我们在某个领域过于依赖外部引进时,就容易受到对方的制约和影响。科技如此,种猪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