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心得体会
子语经典之论
孔子言道:“学而时习之,实为乐事。友自远方来,欣然迎之。人不知而不愠,乃君子风范。”
孔子这番话语,耳熟能详,不仅是对自身学习、和为人态度的自我肯定,更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话语之所以流传千古,源于读者对其观点的共鸣与认同。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契合感,让人们在心灵深处感受到共鸣,从而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01.学而时习之的深意
一是依时而学。古代的教育理念注重时机的把握,六岁启蒙认字,七八岁已涉礼节,十岁知,十三岁研习诗书舞技。这些规定不仅展示了古人对学习的尊重,更体现了教育的循序渐进。
二是效仿前人以学。古代教育并非如今日之完备,多靠口传心授。后生晚辈若想学有所成,必须效仿前人的方法和经验,认真研读古人的著作和要义,方能领悟人生真谛。
三是温故知新的学习之道。学习之路艰难而漫长,需要不断地温习和思考。对于初学者而言,深奥的知识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反复记忆和体会。只有“温故而知新”,才能如雏鸟学飞般,在反复练习中取得进步。
02.友人远来的欢喜
从字面意义上看,此句表达了主人对远方友人的喜悦和欢迎。然而对于孔子而言,这里的“朋”并非普通友人,而是志同道合的伙伴。孔子的“朋”,必然是学问上有造诣的存在。他们远道而来,不只是为了闲聊叙旧,更是为了切磋学问、交流心得。
孔子对远道而来的有识之士表示欢迎,为的是那取长补短、思想碰撞后产生的新知识、新收获的喜悦。这是对自身学问不断精进的欣喜之情。
03.君子不怨人不知
作为文坛圣人,孔子的学识渊博至极。即便是他的得意弟子颜回,虽长期受教于侧,依旧只学得皮毛之技。由此可知,孔子的知识如冰山一角,显露的只是冰山一角之小部分。然而对于外界的不了解与误解,孔子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
换做一般人或许会因能力不被认可而产生挫败感或怨恨之情。但孔子却以“人不知我何用也”之心境面对一切。他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学习中去,无暇他顾。正是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使得孔子在学问上不断精进、修养上不断提高、品德上不断增强最终成为传世至圣先师。
正是孔子的这种态度和精神让他的学说得以流传千年为世人所传颂并成为我们今天学习和效仿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