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成语“竹头木屑”,源自南朝·宋·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政事》篇章。该成语比喻细微而有用的事物。
陶侃,字士衡,是东晋鄱阳人,也是一代名将陶渊明的曾祖父。他从小家境贫寒,仕途早期充满艰辛,但后来因平定各方叛乱而封为长沙郡公,统领七州军事。陶侃的军事生涯长达四十一载,他为人刚毅坚卓且富有谋略,聪明绝顶且擅长做出决断。他在治理荆州时,更是路不拾遗。他最终在七十六岁时辞世,被唐德宗列为武庙六十四将之一。
在陶侃的一次任期内,为了战备需求,他下令打造了一批战船。期间,他注意到有许多剩余的竹头和木屑散落四处,觉得非常可惜。他便要求建造船只的将这些废料全部收集起来,不限多少。此举引起了们的疑惑与不解。
当遇到新春之时,正值雪后初晴,地面泥泞不堪,行走困难。陶侃下令将之前收集的木屑铺在地上,结果地面迅速变得干爽,人们得以顺利行走。那些曾经被视为微不足道的木屑在此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另有一次,东晋大将桓温计划蜀地时,造船成为了首要任务。在准备船板时却缺少了关键的竹钉。正当众人焦急无策之时,陶侃再次展现了他的智慧。他叫人取出之前收藏的竹头,交给工匠们削制成竹钉。这些原本被视为无用的竹头在此刻发挥了巨大作用,成功地将船身组装了起来。
“竹头木屑”初看似是无用的边角余料,实则是陶侃未雨绸缪的智慧象征。他收集造船余料,用竹根作钉,用木屑融雪,最终在紧急时刻解决了问题。这一成语的寓意有三:一是“物尽其用”的生态智慧;二是“见微知著”的洞察力;三是“藏器待时”的人生哲学。
如今的人们看到这个故事时,可以领悟到环保时代的资源再生意识,同时也启发我们在信息碎片中提炼真知。世间本无纯粹的废物,只缺少发现价值的眼睛和积累转化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