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缩写300字
在苍山之麓,洱海如同一面。轻风拂过水面,水草随之有规律地摆动,与波浪共舞。
“一、二、三;一、二、三……”岸边传来了阵阵声,那是大理市喜洲镇仁里邑村的滩地管护员王树兴与他的同事们正在合力将一艘重达数百公斤的铁皮船推入水中。紧接着,王树兴一个敏捷的箭步跃上船头,熟练地将网兜伸进水里,将一团团水草从湖中捞出。待装满一船后,再将其运至岸上,这样的一天下来,他至少要往返二十余次。
王树兴驾驭铁皮船进行水草打捞
在波涛的拍打下,铁皮船摇摇晃晃,一般会难以保持平衡,但王树兴稳稳地站在船头。“我捞了的水草,已经习惯了,这点风浪不算什么。”王树兴淡然一笑,显得从容不迫。
王树兴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员,也是一位白族人,从小便在洱海边长大。年轻时,他曾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泥水工,日薪八十元。然而为了保护洱海,他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2004年,喜洲镇仁里邑村决定滩地管护员,负责村内两公里范围内的水域卫生工作,每月补助四百五十元。当时,全村只有王树兴一人报名。
谈及报名的原因,王树兴态度坚定地说:“我是员,必须站出来。再者说,如果洱海被污染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吃什么?”于是,他成为了仁里邑村唯一的滩地管护员。
每天与水草赛跑
王树兴找来一条小木船,自制网兜开始打捞水草和垃圾。水草生长迅速,为了不让死亡水草在水中腐烂造成二次污染,他每天都在与水草的生长速度赛跑。
风浪是水上作业的最大挑战。“在海上作业时遇到风浪大作,船常常被翻覆。有时候遇到极端天气更是令人心惊胆战。”王树兴谈起曾经的翻船经历时仍心有余悸。一次他在洱海上打捞水草时遭遇狂风巨浪,强大的冲击力将木船掀翻,他掉入水中,腿被撞伤。尽管疼痛难忍,但他仍顽强地向岸边游去,最终捡回一条性命。
洱海的水质改善与王树兴的付出
如今随着大理对洱海保护力度的加大,洱海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王树兴的工作量也相应减少。“以前水质差的时候我一天要捞六七船的水草,现在每天最多只需四船。”同时喜洲镇的滩地管护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目前已有三十二人。在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指挥部的帮助下他们还换上了更大更安全的铁皮船。
他们的工作扩展至地面捡拾垃圾及劝导游客等环节“看着洱海水更清天更蓝内心就高兴再苦再累也值得了”王树兴脸上的皱纹在微笑中舒展开来透露出深深的满足和欣慰。
王树兴与洱海保护团队的协作
“昔日砍柴于苍山顶上如今守卫着清澈的洱海打捞不息”王树兴在打捞水草之余哼唱着白族调子声音随风飘荡在苍山洱海之间……他与其他滩地管护员及洱海保护工作队的成员们共同努力为保护这片蓝天绿水尽心尽力共同为子孙后代守护一个更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