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客观存在的辩论稿
关于课堂参与的深度思考
对于那些希望营造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参考《课堂参与:沉默与喧哗》这本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通常我们认为,课堂参与就是学生的口头回答,并遵循一定的课堂话语模式。但学生是否只能通过大声发言来参与呢?一个学生安静地赞同问题,或是为写作而慎重地做笔记,这样的时刻是否也代表了他们的参与?这些方式的价值又在哪里呢?值得关注的是,一个学生的沉默,可能为另一个学生提供了发言的机会。
在我退休后的日子里,我经常参与学校的指导工作,特别是对课堂的观察与指导。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活,更是一个需要动脑筋的活。比如,我们如何透过课堂的表现去理解背后的观念和事实。仅凭多年的教学经验,没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是很难看出其中的深意的。多年的教学管理与教学实践让我发现,许多教师容易陷入追求课堂气氛热闹的误区。他们认为不热闹的课堂就是不成功的教学,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教学自然也不是好的教学。
在观摩一些公开课或展示课时,我发现有些教师为了营造热闹的氛围,会提前为学生准备一些辩论稿等材料。他们也会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关闭话筒开关,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这种表面的热闹确实令人眼花缭乱,但我们是否真正地考虑过这种热闹背后学生的真实参与程度呢?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去深入思考这些问题。
回看《学习的风暴》中的两句话,我们往往会以预设的观念和固定的认知去看待世界和学生。课堂上,我们长久以来的习惯是将热闹等同于学生的参与,而忽视了其他形式的参与,尤其是学生沉默的参与。这不禁让人思考,学生的参与形式是否真的只有一种呢?
翻阅《课堂参与:沉默与喧哗》这本书后,我深感我们过去的认知存在许多不足。这本书提醒我们,课堂的参与结构包含各种口头的、非口头的互动,包括听觉的、文本的以及绘画方式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言说和沉默、写作和其他方式来参与。他们的参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除了与他们的性格、兴趣有关外,还与学段、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的教学尤其是复习阶段,讲授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讲,讲什么,怎么讲。如何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唤醒他们原有的认知来面对当前的情境?这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
《课堂参与:沉默与喧哗》还提到,给学生创造“留白”、让他们去表现自己,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设参与的平台,创造更加包容和的课堂。沉默不仅给了学生思考和反应的空间,还帮助他们应对当下的问题,深化对长期、复杂问题的思考。
这本书提醒我们任何教学策略与方法只有运用得当才能发挥其效用。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课堂参与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教了几十年书、认为自己很会教的教师来说更是如此。要知道沉默与喧哗并存不仅是课堂的常态也是人生的基本状态。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让他们在思考和探索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