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总结1500字


大图:在李渔小学的“创生教育周”活动中,学生们正热衷于制作李渔故居的标志性建筑“且停亭”模型。

小图:李渔小学的教师在细心指导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学校提供图片。

浙江省金华市的李渔小学,是以明代著名戏剧家、文学家李渔先生命名的学校。李渔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不仅在戏剧和文学领域有杰出贡献,还对美食、家居和出版等领域有深入研究。他的生活理念和创新精神与当前教育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高度契合。李渔小学构建了以“创造生活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实践路径,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转化为具有校本特色的教育载体。

一、科学统筹,精心设置课程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要求,李渔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且每周都确保有至少一课时的课程时间。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的实施,学校对原本分散的课时进行了整合,设立了“创生教育周”综合实践活动课,这样学生可以进进行连续性、深的学习。学校还注重学科融合和资源整合,打破学科壁垒,帮助学生从度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建立了多层次的跨学科共研体系。学校成立了“A+1+X”项目工作坊模式,明确了各层次的职责和任务。其中,“A”代表专家和校领导,他们负责提供理论支持和方向把控;“1”代表项目小组的教师团队,他们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和协调;“X”则代表各学科的全体教师,他们广泛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实现跨学科融合。

二、创设实践场景,提供路径支持

李渔小学以项目化实施方式,构建了从问题生成到项目推进的系统化路径。学校通过创设“问题墙”,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筛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项目核心。然后,学校围绕这些核心问题梳理知识间的关联,设计出逐层递进的问题链,作为学习活动的主线。

学校还结合年级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年级进阶式主题项目活动。学校将校外实践与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在“渔且停亭”活动中,学生前往李渔故居进行实地研学。学生可以了解“且停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并结合自身生验进行讨论和反思。

为了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学校将校园空间转化为多样化的学习场景。例如打造了“芥子食府”“光影中心”等场所供学生体验。同时设计了灵活多样的学习空间和桌椅布局方式减少心理隔阂营造平等开放的学习氛围。此外学校还邀请了多领域专家走进校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三、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

李渔小学依托“素养圈”校本化综合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该体系结合数字评价平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方向、有检测、有记录、有成长。通过大数据技术描绘学生的综合素养画像展示学生在“创生”课程学习中的发展情况。同时学校还创建了真实场域进行多点位评价如学生在“创生周”学习期间通过完成特定任务获得积分奖励等。此外学校还推出了“CC币”进阶评价制度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表现换取奖励和期待中的回报如学校岗位体验、心愿达成等以此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所在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李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