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音乐怎么单曲循环
近日,一首名为《香果之音》的音乐作品在各大平台上迅速走红,无数音乐爱好者争相翻唱与再创作,创下了惊人的播放量,几乎接近了50亿次播放。
对于部分网友而言,这首歌曲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扰。他们纷纷表示自己的脑海中总是无意识地回荡着这首歌曲的旋律,尤其是在夜晚入睡时,这种“六星街里又传来巴扬琴声”的旋律不断在耳边回响,让他们倍感困扰。
图源:某社交平台
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这个令人好奇的“耳虫”现象。
“耳虫”现象究竟是什么呢?其实,这种现象指的是某些歌曲或其他音乐作品的某个片段在人的脑海中反复出现,且不受人的意识控制。这种现象的学名叫做“耳虫”(earworm)现象,由精神病学家CorneliusEckert在1979年提出,形象地描述了这种不自主播放的音乐就像大脑里的一只爬来爬去的虫子。
具体来说,“耳虫”现象通常涉及一段大约20秒长的音乐片段在人的意识中无自主地出现并重复播放。这种现象在学术界被称为“不自主的音乐想象”(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据芬兰的一项互联查显示,92%的芬兰受访者表示自己每周至少会经历一次“耳虫”现象。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耳虫”现象本质上是一种活动。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在音乐感知时,大脑的颞叶听觉皮层会与一些深处的区域如海马或海马旁回产生连接,这些区域通常与情感、学习和记忆等活动有关。也就是说,人在音乐感知的也调动了负责高级认知活动的区域。
当“耳虫”现象出现时,往往是因为大脑中涉及这些区域的连接“卡住”了,导致音乐记忆自动播放。一些研究表明,工作记忆有困难的人,如注意力缺陷障碍(ADD)患者,可能较少经历耳虫现象;而症患者则可能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那么,“耳虫”现象会影响睡眠吗?以《香果之音》为例,如果这种现象持续到入睡时,确实可能导致入睡困难、夜间醒来的次数增多以及浅睡眠时间增长。一项研究发现,经历“耳虫”现象的人与很少经历此现象的人相比,睡眠质量差的可能性高出6倍。
睡前听歌可能会加剧“耳虫”现象。研究发现,“耳虫”现象通常在醒来时发生,这说明睡眠中的大脑仍在处理音乐旋律。在失眠时借助音乐助眠可能会适得其反。为了避免“耳虫筑巢”,建议人们在睡觉之前避免听音乐。
“耳虫”现象也有其有趣的一面。一些科学家认为,“耳虫”现象的产生可能是因为人们没有把歌唱完或者没有记下整首歌的歌词。因为“耳虫”现象中的音乐片段都是高度碎片化的,容易卡在某句或某几句重复歌词上。我们的记忆对于未完成或被打断的任务会比完成的任务记得更加牢靠,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蔡格尼克效应”。想要摆脱“耳虫”,有时只需把整首歌听完即可。
那么,哪些歌曲更容易导致“耳虫”现象呢?有歌词且歌词简单、重复乐句较多的歌曲更容易导致“耳虫”现象。节奏强烈、采用特定旋律模式的歌曲也更容易让人产生“耳虫”现象。
如何摆脱“耳虫”呢?除了完成未完成的任务外,一些方法如嚼口香糖、进行中等难度的任务(如字谜、数独游戏或阅读小说)等都可以有效减少“耳虫”的复发。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还设计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耳虫”驱散法:在大脑中以每秒一次的速度生成随机数并确保数字不重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