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和什么词语搭配
在我年轻的日子里,我在辽南的一个县城编辑文艺小报。那时,我收到了一位老先生的稿件,他的才华横溢让我印象深刻,只是字里行间透露出些许旧时的语态和词汇,仿佛是晚清文人的笔触。于是,我擅自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发表后,老先生似乎有些不悦。我记得那是一篇介绍古城的文章,详尽地谈及了文化的传承与演变,尤其对几个朝代的文人诗了深入的介绍,采用了一种传统的旧文论方式。然而对于这些,我却是知之甚少。
不久后,报纸的主编告诉我,在谈论历史风物、引用古人的文章时,对于那些辞章必须持有尊重的态度,不能以今人的思维去对待。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教训。我明白了世间的文本是丰富多彩的,对于这类文章的发表,我们不能轻易改动其内核,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更应该持以审慎的态度。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这一点。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其他领域。我在文物系统工作时发现,对待文物的态度上同样需要我们以敬畏之心对待。回到故乡看到古迹得到珍视时,我心中颇感欣慰。但有一次看到自己儿时熟悉的古塔被修复得面目全非,完全没有古色古香的感觉时,我的内心却感到了不适。正如鲁迅曾言及的那位买下周鼎的有钱人,让铜匠把铜绿擦得一干二净的行为一样,这是不懂得古物保护的真谛。
自五后,许多前辈致力于文物的保护并付出了细致的努力。在古城和古村落的保护方面,学界也提出了诸多方案和措施。郑振铎先生便强调了恢复历史原态的重要性,他对历史资料的挖掘与整理有着独到的见解。而像《传统技术的继承问题——我的一个紧急的呼吁!》这样的文章也提醒我们关注古老绝技的保护和研究继承所面临的难题。
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关乎文化传承更关乎精神的延续。现代白话文虽是从文言文中演化而来但其演进的历程却值得我们去探索与理解。保留旧的典籍便是保持记忆的完整性而差异性的遗存更是刺激文化想象的酵母。前人的经验与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审美的新的可能为现代的文化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正如苏轼借助古人的资源发现了审美的新径而汪曾祺则以前人被漠视的经验走出了新的辞章之路这些都是我们应当深思的例子。
对于遗产的敬畏之心决定了我们对文化遗产的态度与处理方式。如今我们讲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我认为不能忽视这一点因为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根与魂是我们走向未来的重要支撑与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