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杜甫其三句横批
自临沂市核心区域出发,我们顺着京沪高速公路向南行进。当车辆驶出“郯城”出口后,继续沿着沂河左岸的道路继续南行,一路美景,我们抵达了别具一格的“新村”地方。
新村,原先是“新村乡”的驻地,后被并入重坊镇。尽管如此,村庄依旧规模宏大,街市繁荣,分为多个行政村域。
初次听说新村,是因为当地的银杏园盛名远扬。前不久,银杏树上的叶子还泛着金黄,于是我们特意前来探访。没想到除了赏心悦目的银杏树,此次还有更多惊喜。在新村的街道上漫步时,我们远眺到一座传统的建筑,走近一看,正门上赫然写着“丁氏祠堂”的字样。而且,在祠堂的旁边,还保存着一块承载着历史的石碑。
根据石碑上的文字记载,新村的丁氏祠堂始建于清乾隆时期,但后来因失修而破败。直到2013年,新村的丁氏族人自发捐款,才得以重建这座承载家族记忆的场所。与这古色古香的祠堂交流之余,我向附近的村民询问情况。村民告诉我,新村并非只有丁氏祠堂一座祠堂,还有一座禚氏祠堂。
两座祠堂相隔不远,步行从丁氏祠堂往南不久即可到达。虽然两座祠堂的外观在风格上有所差异,但同样散发着古朴庄重的气息。禚氏祠堂也是在原址上重建的,最早的祠堂建于清初,于2018年进行了重建。
丁氏祠堂与禚氏祠堂不仅地理位置相近,两个姓氏之间也有着深厚的渊源。据《新村史话》记载,丁姓人氏较早来到这里定居,而禚姓则是在明代中期迁入。当时,丁姓和禚姓之间曾有联姻,关系一直十分紧密。
新村位于沂河旁的冲积平原上,地势平坦,自古以来就是建村的理想之地。据《郯城县志》记载,村旁的官竺寺碑文显示,该地曾在隋朝时期被命名为官竹寺。后来由于沂河的洪水冲刷和河床的东移,村庄迁移并重新建立,因此改称新村。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姓氏都曾在这里安家落户,但经过时间的洗礼,有的姓氏已经离开。然而丁姓和禚姓却互帮互助,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大家族。
关于丁姓的具体渊源,目前尚未找到详细记载。而根据禚姓的族谱和《禚氏祖茔碑记》的记录,新村的禚姓是明代从莱州府高密县迁至郯城的,最初在县城周边落脚,后来迁移到了新村。
除了深厚的姓氏文化外,新村的传统文化还体现在每家每户门上的楹联上。当地许多人习惯在大门上手写的对联,特别是喜庆的对联。这些对联都引经据典,非常讲究。我曾经看到一副对联主联为“百年歌好合,五世卜其昌”,侧联为“诗歌杜甫其三句,乐奏周南第一章”,横批为“志同道合”,读起来韵味十足。
此次新村之行在文化方面收获颇丰,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参观银杏林了。直到临行前的一刻,我们才来到沂河边上,拍了几张银杏树的图片,以此作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