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学小聚一下感言


中年人的社交变迁:十五年后的同学聚会与人生领悟

前几日,我参加了高中同学的十五周年聚会,感触颇深。在社交平台上,我注意到许多老友的动态似乎变得稀少,他们的朋友圈或设为三天可见,或长时间未有更新,仿佛从社交圈中消失了一般。这让我开始思考,对于中年人而言,社交平台的意义究竟何在?

聚会现场,人声鼎沸,但气氛却有些异样。大家寒暄之后,话题多围绕各自孩子的教育、工作的压力以及家庭的经济负担。曾经无话不谈的伙伴们,如今在微信上只能简单问候,难以深入交流。原计划到场的晴子因孩子生病需送医院而未能出席,这让我们不禁感慨,生活的重担已经让我们的闲暇时间变得寥寥无几。

我们这一代人,已步入中年的行列,肩负着家庭与社会的双重责任。时间被家庭琐事和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所占据,很少有人还有心思去经营那些虚拟的社交平台。即使是与晴子这般曾经的挚友,因距离和生活的变迁,也逐渐变得生疏。

杨杰的到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成功似乎成为了聚会的焦点。他的话语间流露出自己的成就,似乎参加同学聚会的目的是为了炫耀和拓展人脉。而曾经的班花,如今面容憔悴,生活中的波折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另有位同学失业在家,其消沉的状态让人看出他正经历着生活的艰辛。这次聚会,说到底,就是现实与利益的交织。有人试图维持旧日的联系,有人则在寻找机会,交换资源。

钱钟书在《论》中的话在我心中回响:“真正的朋友可遇而不可求。”如今想来,这话的确有道理。曾经的情义岁月与现在的利益取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到中年,社交的逻辑似乎真的发生了变化。

许多人在选择退出活跃的社交圈,并非他们不愿社交,而是无法适应这种充满功利色彩的社交模式。与其在社交中虚伪客套,不如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将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或许也是一种对这种社交环境的无声抗议。

说实话,中年以后,朋友的数量减少是一种常态。时间、空间和生活圈子的变化都在无形中拉开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对于同学聚会,我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过去我觉得热闹就是一切,但现在更多的是回忆与遗憾。

当我们步入中年,很多时候,“相见不如怀念”。与其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没有营养的社交上,不如将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如陪伴家人、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等。我们都需要学会放下,学会享受独处的时光,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比起虚拟的社交繁华,内心的平静显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