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口相声最多几个人


传统艺能的师承揭秘

传统拜师习俗中,有一样称为“拜师仪式”的传统。虽然在各行各业都能见到其影子,但尤其以相声界最为人所熟知。人们有时称之为“摆知”,也有的称之为“摆枝”。其实,无论是哪种称呼,其本质意义并无太大差异。

在旧时的相声行业中,字眼的使用并不那么讲究,多数艺人并未受过多少教育,他们更在乎的是一种仪式感。“摆知”的含义更多的是“摆出来让大家知道”,意在公之于众,让同行及江湖人士明白师徒关系。

现代社会中,有人将“摆知”的意义过分夸大,甚至有人认为没有举行摆知仪式的师徒关系就不能被认可。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也是对相声行业历史的一种误解。

在相声行业中,摆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前。有的艺人如马三立拜师周德山的仪式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而有的艺人可能只是简单地吃顿饭或磕个头就算拜师了。到了后,随着时代的变迁,摆知仪式逐渐减少,但在特定时期仍被保留。

从上世纪十年代至今,随着思想的开放和条件的改善,摆知仪式逐渐增多。有的甚至成为了一种商业行为,如收取拜师费等。但无论如何,摆知仪式从来都不是师徒关系的必要条件。

从字面意思上看,“摆知”只要是以公开的方式让大家知道师徒关系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摆知”。例如,相声大师侯宝林与马季,以及马季与姜昆等人的师徒关系,虽然未有大规模的摆知仪式,但在某些场合他们以师徒身份出现时,就已经是“摆知”了。

特别是1983年的春晚上,侯宝林在介绍晚会的四位主持人时,特别指出他与马季的师徒关系,这是在全国观众面前直接承认的“摆知”。尽管没有隆重的仪式和繁琐的程序,但这已经是公之于众的师徒关系了。

至于马季和姜昆等人的谢师宴等场合,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摆知”形式。虽然没有严格的引保代三师等程序,但这种场合也是对师徒关系的正式承认。至于后来马季及其徒弟们在其他场合的集体亮相活动也传递出相同的含义,展示了他们身为一家人的团聚。

我们应当明白,“摆知”并非是衡量师徒关系的唯一标准。它只是一种形式而已,真正的师徒关系更多的是靠日常的相处和传承来维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摆知”的原始作用已经逐渐淡化,但它的存在仍为相声行业增添了一份独特的色彩和传统气息。

“摆知”这一传统习俗的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我们也应理性看待它。不必过分强调其重要性或神秘性,更不必将其视为一种难以企及的成就。毕竟,真正的艺术传承更多的是靠艺人们日常的努力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