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本逐末和本末倒置的区别


《常顺箴言启示录》

“明其源,无愁其流”这一思想昭示,当我们在事物的本源上下足了功夫,结果必然不会让人失望。相反,若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则往往南辕北辙,即使非一无所得也会事倍功半。本末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

祖辈是本,子孙是末。尊崇祖辈、孝敬亲长自然会使得家族兴旺发达、硕果累累。反之,若忽视根本,对老辈不敬,那么后代的昌盛也就无从谈起。

众生为本,自我为末。众生如浩渺的大海,而个人只是其中的一滴水;众生如汹涌的洪流,自我则是其中的一朵浪花。只有融入众生之中,才能获得无穷的力量;只有为众生服务,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若脱离了众生,那么一切努力都将化为乌有。

人本身为本,事务为末。要想把事情做好,首先得做好一个人。人若品行端正、修养得体,那么事情未必能顺利完成;但若人品低劣、修身不力,那么事情的成功自然无望。

道德行为是本,财富为末。道德行为如同磁铁吸引铁屑,而财富则是被吸引的对象;道德行为如大海,财富则是汇入大海的众流。要想获得财富,固然需要努力和才能,但更离不开道德的指引和奉献的精神。并非求之而来,更非争之可得,而是修来、报来的。

福德是根本,才能则为枝节。聪明才智的缺乏并不全然取决于是否勤奋,而在于福德是否充足、道德是否深厚。古语有云:“福至心灵。”福德与智慧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若不在福慧上下功夫,不在福德上积淀,那么才能也无法得到真正的提升。

心为行动之本,身为行动之末。事情以人心为本源,人以心灵为根本。若行为不端,其根源在于道德的缺失;若身体不健,其根源在于心态的不佳。心为,身随其后,修行的根本在于修身养性,而修身的关键则在于修心悟道。

以上所述的道理虽然浅显易懂,但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如果不能付诸实践,那就说明还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讲于2023年春日)

(晚唱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