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阅读之道,似乎众人皆知,仿佛是生于骨子里的一种本能,只要识字便能读、会读。正如那句古言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人们或许未知,大众的阅读素养实则千差万别。作家赫尔曼·黑塞曾言:“当多数人仅将阅读当作获取新闻或商业信息的工具时,仍有一部分人被字母与文字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他们将成为真正的读书家。”

如今,人们逐渐认识到阅读素养对于个人后天发展的巨大影响,并视其为需着力培养的关键能力。近年来,指导阅读的各类书籍风靡一时,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这些书籍仍缺乏必要的针对性。正当其时,程载国的《由理解到创造——中学生阅读力的有效提升》一书由宁波出版社付梓出版。

《由理解到创造》提出了“中学生阅读力”这一极具整合性的概念。2017年,在《阅读力》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阅读力”的概念,指的是对图书的理解、运用和反思的能力。程载国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学生阅读素养的实际情况,对其内涵进行了深入发掘。他将阅读力分解为“专注力”、“理解力”、“批判力”和“表达力”四项要素,构建了一个关于中学生阅读力培养的理论体系,并提供了一套方便实施的操作路径。

一、阅读力的发展必须秉持主体“我”的原则,从深入理解出发,达到冷静批判的境界。程载国在提倡内外解读的双重路径之后,特别强调理解的多寡与个人的提问意识紧密相关。他根据建构理论,明确指出作品的意义是由读者根据自身知识体系赋予的。为解决疑问,他提出了回归作品、联系生活、请教专家等路径,这无疑是对阅读本意的回归,也是对作品深度解读的达成。对于“理解力”的定位,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二、阅读力的更高境界在于输出,如“说、评、写”等,这是阅读能力的综合表现。程载国将“表达力”作为中学生阅读力的四要素之一,极具创意。面对可能的质疑,他回应道:合卷后品味情节人物,为书籍撰写内容提要,在平台上发表读书感言,甚至为书籍撰写评论文章等活动,怎能被排除在“阅读”之外呢?阅读绝非单纯的视觉活动。他敏锐地观察到PISA国际阅读素养评价题型的转变,从静态的识记阅读逐渐走向动态的运用阅读,因为输出暗藏着对思维素养的要求。他主张扭转传统以输入为主的阅读教育,代之以更高层次的“说、评、写”。这种主张把握了阅读学的风向标,充实了中学生阅读力的内涵。

三、阅读力的养成需提升阅读的专业化水平,注意书籍的适切打开方式。程载国在书中以大量文学评论文章展示了他的阅读“表达力”,并对中学生读者进行了亲身示范。他强调阅读的专业化水平提升和适切的方法选择。他比喻蓄积学问如同富人积财,各类知识都要广泛涉猎。在阅读过程中,也要依体而读、因文而读,每一本书都有其正确的打开方式。他还专门探讨了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和学术著作的研读要求,极具开拓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