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为什么没有大满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的伟大发明,其中节气命名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规律。当人们试图探寻这些节气的奥秘时,会发现有些节气似乎遵循着一种互补关系,如“四立”、“二分二至”,以及带有“大小”之分的如小暑和大暑、小寒和大寒等。
细心的人可能会注意到一个例外,那就是在小满之后并没有一个对应的大满节气,而是紧接着出现了芒种。这个现象不禁引发人们的疑惑: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让我们一起跟随科科来探索其中的奥秘。
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代表着四季的交替,一目了然。而其他节气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呼应的现象,比如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的对应关系。
至于以“小”和“大”命名的节气,它们的对应关系更是直接而明显,如小暑之后有大暑,小寒之后有大寒。这种对应关系在《易经·泰卦》中也有所体现,即“小往大来”。唯独小满之后的节气并未命名为大满,而是叫做芒种。
为何会如此呢?其实,在二十四节气中,“小满”与“芒种”的命名确实较为特殊,不容易从字面上理解。大多数节气的命名都是基于气候和环境特征,但小满和芒种却有些例外。
古人也对此产生了困惑。卿在《懒真子》中记载了当时人们的疑惑,而明郎瑛在《七修类稿·天地类》中也直接以当时人的口气提出了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古人是如何解释的呢?《历书》中提到小满时,万物生长稍微充盈,麦子在这个时候还未完全成熟,因此得名小满。而对于芒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解释称,芒种时节,有锋芒的谷物可以种植了。
从小满到芒种的这段时间,麦子已经成熟,稻子也已经插上,其他农作物进入了快速生长期,并没有种植的现象。那么,为什么选择芒种而不是大满呢?
一种观点认为,小满和芒种两个节气都是针对麦子的成熟和收获情况而言的。明·顾元庆在《檐暴偶谈》中表达了这一观点。
进一步探寻根源,《周礼·地官》中的“稻人”条目下提到“作田……泽草所生,种之芒种”,这里的芒种指的是麦稻。古人通过节气名来提醒农人注意农业生产,顺应时序,努力劳作。
因为麦收到手后,并不代表着可以松懈对农事的管理,农人仍需对后续的秋收作物投入足够的精力。所以古代贤哲通过节气名来提醒大家不要因收获而满足,应继续用心管理农业。这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和对时序的敬畏。
【气象科普】我们不谈论时政和财经,专注于气象的宣传与科普工作。我们致力于提供有趣、有料、有生活的内容。若想进一步了解,请关注我们的订阅号:qxkpw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