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亿乘7亿为什么是两次


近日,地质大学(武汉)的童金南教授团队传来重磅消息。经过深入研究古生物化石和地球化学证据,他们对广为人知的“雪球地球”模型进行了重要修订。该团队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即在中低纬度地区同时存在开阔海水环境的新“雪球地球”模型。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雪球地球”时期生物如何生存演化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回顾地球历史,大约在距今6亿至7亿年前,地球曾经历过两次漫长而严重的冰冻事件,分别是斯图特冰期和马里诺冰期。在这两次冰期中,地球表层冰盖迅速扩张至低纬度赤道地区,形成了一种全球冰封的局面,被称为“雪球地球”时期。

尽管国际学者对于“雪球地球”的模式和成因存在广泛的争议,但童金南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这一议题带来了新的思考。目前存在两种主流观点:一种认为低纬度冰盖表层可能存在冰锥或冰洞;另一种则根据气候模拟结果显示低纬度赤道地区存在开放水域。这两种观点在解释生物在“雪球地球”时期的生存演化方面仍存在困难。

值得一提的是,童金南教授团队的叶琴博士曾在《地质学》杂志上详细介绍过神农架地区宋洛剖面中的底栖宏体藻类。这些“宋洛生物群”的发现填补了成冰纪“雪球地球”时期宏体古生物化石的空白。该团队的宋虎跃研究员联合国际学者对宋洛生物群的产出层位和相邻的冰碛岩层位进行了深入的地学化学研究,揭示了当时的古环境特征。据宋虎跃介绍,研究数据显示底层水体为缺氧环境,但同时海洋中存在完整的有氧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表明表层海水为有氧环境。

基于这些研究成果,研究人员结合古生物化石和地球化学证据,对原先的“雪球地球”模型进行了重要修订。新模型显示,在成冰纪时期,中低纬度地区存在开阔的有氧水域,这为需氧底栖宏体藻类的演化提供了宜居环境。这一新模型的提出,对于我们理解“雪球地球”时期的生物生存和演化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