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为什么不想上班


春节假期刚过,社交媒体平台上讨论“不想上班”的声音似乎比往年更加激烈。热门话题榜上,“职业倦怠”相关话题的阅读量已经突破数亿,评论区充斥着各种情感丰富的言论,比如“上班的感觉就像是上坟”,甚至是许多年轻人坦言自己患有“周一恐惧症晚期”,还在工位上勉强维持精神的状态。这场在年初就爆发的职场情绪危机背后,究竟是个人的情绪宣泄还是社会现象的反映?我们真的需要深入探究这个问题。

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HR张琳发现,在节后返工仅仅三天的时间里,部门里就有三人提出了离职申请。显然,今年的离职潮比以往来得更早。根据智联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后的首周求职量同比激增,而企业提供的岗位数量却下降了,这种供需失衡的现象无疑加剧了职场焦虑。

与父辈们“干一行爱一行”的坚持不同,新时代的90后和00后在重新构建职场生存法则。他们不再愿意接受像前辈们那样长时间忍受低薪酬或过度加班的工作环境。某项调查显示,高达62%的95后认为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当生活成本如房租、婚恋、育儿等持续上升时,工作的工具属性与生活压力之间的矛盾变得愈发尖锐。

以一位上海广告从业者的经历为例,小陈的生活日程让人产生共鸣。早晨7点乘坐地铁时他选择背单词以提升竞争力,午休时间则用来寻找新的工作机会,而下班后则选择报复性熬夜以找回生活的乐趣。这种白天与夜晚截然不同的状态,正是当代职场人倦怠心理的写照。

企业管理者在面对职业倦怠时往往将其归咎于年轻员工的抗压能力不足,然而背后的深层原因远不止如此。员工倦怠的来源有激励机制失效的问题:一味的空头许诺远不及实际的薪酬福利有效;数字化监控带来的压力:员工在智能工具的监控之下可能失去创造力并产生焦虑情绪;以及职业晋升通道的狭窄问题:年轻化趋势使得年龄焦虑提前到来。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企业传统的应对方式如心灵鸡汤式的关怀正在失去效果。因此我们需要警惕虚假的关怀方式如简单的下午茶活动等无法真正解决员工的心理问题;同时需要真正的制度创新如弹性工作制的有效实施;以及重视员工的技能再生避免将员工仅仅视为耗材。

当外部环境难以迅速改变时普通人应该如何自救?建立正确的工作优先级拒绝被动接单;发展自己的职场备用系统以对抗未来的不确定性;警惕奋斗论承认倦怠的正当性。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生命节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效率和产出。

职业倦怠席卷热搜的背后实际上是一场关于工作意义的时代追问。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职场的本质:它应该是一个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而不是一个耗尽热情的。企业的制度革新必须与个体的认知升级同步进行毕竟治愈倦怠的终极答案可能就藏在“尊重人性”四个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