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cm有多长参照物
展览的起源,源自策展人宁琤去年在成都的观察与体悟。彼时,她身为“成都·蓬皮杜:国际艺术双年展”的总执行人,对在地性的体现有着深切期望。她在四川省图书馆意外发现了大量关于古医的藏书,这成为她策展的灵感之源。
走进展厅,你或许会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误以为这是一场古代医学历史的展览。古籍文献、古老的医学文字跃然眼前。古代医学和当代艺术的交融究竟体现在何处?
宁琤向澎湃新闻解释道,她发现中医背后蕴藏着一个深厚的哲学体系,与当代艺术追求的整体性思维有着共通之处。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当代艺术界开始思考现代性走向何方,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将如何演变。在宁琤看来,中医的哲学系统是一个珍贵的活标本,为当代艺术提供了有趣的参照。
艺术家郭鸿蔚的《解忧系列》将草方重新描绘,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视角。草标本的装裱和排列,以及灵芝的陈列,都似乎在引导人们从艺术的角度去审视医背后的思维。这一部分作品被宁琤概括为“医同境”,这也是整个展览的核心所在。除了思维上的相通之处,医学与艺术还有着美学和生物学的紧密联系。
其他艺术家如柴一茗、梁绍基以及米兰达·莫斯的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医学与艺术的交汇点。从《山海之图》到蚕丝的研究,再到《含羞的植物》,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宁琤认为,这些作品不仅连接了生命与世界,还让人们重新思考“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
此次展览以中医为起点,通过艺术作品与古籍文献的结合,展现了一个传统思想的世界。对于不了解古代医学的观众或非东方文化的人们来说,展览或许显得有些深奥。但宁琤认为,中医对西方而言并非完全陌生,而且展览更多的是呈现一个关于人与自然、整体性思维等问题的讨论。
展览将持续到8月1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