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被称为什么之年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这是冯友兰先生于1983年赠予好友金岳霖先生的贺寿对联,表达了对长寿的美好祝愿。

对于这对联中的“米”与“茶”,你可能会感到好奇,它们与长寿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对联中的“米”指的是“米寿”,“茶”指的是“茶寿”。

在传统文化中,除了米寿、茶寿,还有许多关于高寿的雅称。例如喜寿、伞寿、白寿、花甲之年、耳顺之年等等。这些雅称背后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的智慧。

喜寿指的是七十七岁的高龄。这一称谓源于汉字“喜”的草书写法,形似“七十七”。七十七岁的人生,已步入晚年,但“喜”字却为这一阶段注入了欢愉的色彩。有趣的是,七十七岁被称为“喜寿”,也因为它与“契”谐音,寓意着与天地、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

接下来是伞寿,这是八十岁的雅称。这一称谓源于汉字“伞”字的草体形状酷似“八十”。用这个词来形容八十岁的老人,仿佛他们依然如伞般为家人遮风挡雨。历经岁月洗礼的他们,依然坚强挺立,庇护着家族的延续,成为后辈的依靠与榜样。

再来说说米寿,这是八十八岁的雅称。把“米”字拆开,上面一个“八”,中间一个“十”,下面又是一个“八”,正好是八十八。八十八岁的人生已进入高寿之列,这一阶段被注入了丰收与富足的意味。古人认为,八十八岁的老者如同丰收的稻田,福气满满,子孙满堂。

除了上述雅称,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其他高寿的称谓。例如花甲之年指的是六十岁,《易经》中有“六甲”之说,甲为天干之首,六为地支之数,二者相合,周而复始,故称六十岁为“花甲”。耳顺之年也是指六十岁,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到“六十而耳顺”。古稀之年则是指七十岁,唐代诗人杜甫在诗中写道:“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还有耄耋之年、鲐背之年、期颐之年等称谓。

这些雅称如同一级级阶梯,记录着岁月的流转与人生的丰盈。在这些高龄的雅称中,我们看到了人的智慧和诗意。正如古人所言:“人生七十古来稀,百年期颐更难得。”愿我们都能在岁月的长河中,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与丰盈。文中措辞温润、雅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和人文学科领域风格要求,同时也符合行文逻辑和阅读节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