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冬至是几月几日日
简介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又称为“冬节”或“贺冬”,这是华夏文化中重要的一个节气,也是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互对应。冬至通常发生在每年公历的12月22日左右,当太阳黄经达到270°时,就意味着进入了这一节气。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一年内最南端,几乎指向南回归线(南纬23°26')。北半球在这一天获得的阳光量最少,仅为南半球的50%左右。与此北半球的白昼时间也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早在春秋时代,大约两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先民便已经开始用土圭观测太阳来计算冬至,这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定出来的节气。
据史载,周秦时代曾以冬十一月为正月,将冬至视为岁首来庆祝新年。古人在这一天会祭祖并互相祝贺冬节。有的家庭会在神佛前以及主人卧室中燃灯直到天明,以期家宅光明。全家人围炉而坐,燃火取暖,共度此夜,这与除夕守夜有相似之处,因此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2017年的冬至日期是12月22日,也就是农历十一月初五的星期五。
气候特点
我国古人将冬至的气候特征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气旺盛的生物,在阳气初生时仍会蜷缩身体;麋与鹿虽同科,但麋的角朝后生长,因此被视为阴物,在阳气初生时会解角;由于阳气微弱但仍在生长,山中的泉水开始流动并变得温暖。
尽管冬至前后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短,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因地面在夏半年积蓄的热量仍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此时的气温并不是最低。有句俗语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意味着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然比地面散失的热量少,因此在短期内气温仍会继续下降。除了少数海岛和海滨地区外,我国1月是最冷的月份,因此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的说法,天文学上也把“冬至”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尽管进入了“数九寒天”,但因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差异较大。东北大地冰封雪飘;地区也常常银装素裹;而大江南北冬作物仍在生长,菜麦青青;华南沿海则平均气温在10℃以上,鸟语花香。
习俗与谚语
在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在南方则有吃汤圆的传统。然而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等地,冬至习惯称为数九,流行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
关于冬至的谚语也十分丰富。如“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还有根据冬至当天的天气来预测正月天气的谚语,如“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等等。还有关于气预测,“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以及“冬至不冷,夏至不热。”等。这些谚语都是我国劳动长期观察和实践的总结。
(整理编辑:张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