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智能公益培训
关于“手机智能公益培训”的现状与模式总结(截至2025年4月)
一、服务对象与目标
-
老年人群体:
- 重点针对60-79岁具备学习条件的城乡老年人,兼顾有学习需求的80岁以上高龄老人,通过基础操作、常用功能(如微信、预约挂号、智能出行)等培训,助其跨越“数字鸿沟”。
- 结合防诈骗知识普及,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
特殊群体延伸:
- 部分地区将公益培训扩展至社工、教师等群体,如社工考试线上培训、AI技术在教学场景中的应用培训。
二、内容设计与培训形式
-
课程模块:
- 基础操作:解锁、屏幕调节、拨打电话等;
- 生活应用:微信聊天、网上购物、交通出行、医疗预约等;
- 安全知识:防范电信诈骗、隐私保护等。
-
教学方法:
- 采用图文手册、模拟场景视频等直观教学工具;
- 线上平台与线下实操结合,如“一对一结对帮扶”“浮窗功能保留学习进度”等;
- 建立微信群等长效沟通机制,持续解答问题并更新技能。
三、社会合作与实施成效
-
多方联动模式:
- 政府主导:民政、教育等部门联合制定培训计划,如江苏省2024年计划培训50万人次;
- 社区落地:联合志愿者团队(如金山公益志愿服务总队)提供现场指导;
- 企业支持:腾讯等企业开发适老化功能并参与培训资源供给。
-
实际效果:
- 镇江、扬州等地年均培训超3万人次,老年人对智能技术的接受度和使用能力显著提升;
- 通过“轻设备+强应用”模式,部分学校实现AI技术在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
四、现存挑战与优化方向
- 操作复杂性:部分老年人仍对多步骤操作(如切换摄像头、绑定账号)感到困难,需强化重复训练;
- 设备普及率:通过购机补贴、合作优惠等方式解决无智能设备老人的参与问题。
如需了解具体地区的培训报名或操作指南,可进一步提供定位信息以匹配当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