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学员玩手机怎么办
在培训课堂上遇到学员频繁使用手机的问题,可以尝试以下分步骤的解决方案,从 预防、干预、课后跟进 三个层面入手,既尊重学员需求,又保证课堂效果:
一、预防阶段:主动减少手机干扰
-
提前设定规则
- 开课前明确课堂纪律(如手机静音、非必要不使用),并说明规则目的(确保大家的学习质量),而非单纯禁止。
- 示例:
"课程中我会设计大量互动,如果大家需要处理紧急事务,请到教室后排短暂使用手机,避免影响他人。"
-
设计高参与度的课程
- 每15-20分钟切换一次形式(讲解+小组讨论+实操演练+投票问答),避免长时间单向输出。
- 关联学员实际需求:提前调研学员痛点,用案例、问题引导思考,让内容与他们的工作直接相关。
-
技术手段辅助
- 使用互动工具(如 Kahoot!、问卷星)让学员用手机参与答题或反馈,将手机转化为学习工具。
二、课堂干预:巧妙引导而非对抗
-
非语言提醒
- 走到玩手机学员附近讲课,用眼神或轻敲桌面提示,避免当众指责引发抵触。
-
即时互动转移注意力
- 抛出问题:"刚才提到的XX方法,第三组的同学有什么看法?" 或 "现在请大家用1分钟和邻座讨论这个案例,之后随机抽人分享。"
- 让学员感到被关注:点名时优先选择低头族,但问题需简单明确(如复述观点),避免因答不出而尴尬。
-
幽默化解矛盾
- 半开玩笑地说:"看来我讲的内容还不够吸引,得赶紧放个大招——接下来这个工具能帮大家节省50%的工作时间!"
三、课后跟进:长期改善参与度
-
一对一沟通
- 私下询问玩手机学员:"今天的课程是否有哪里没讲清楚?或者您对哪些内容更感兴趣?" 挖掘深层原因(内容不符需求?节奏太慢?)。
-
优化课程设计
- 根据反馈增加 实操比例、真实案例,或设置 积分奖励机制(如发言、作业换礼品)。
-
建立“学习契约”
- 下次开课前与学员共同制定课堂规则,比如“手机休息区”(集中存放手机,课间可取)或 “碎片时间利用”(预留5分钟统一处理消息)。
关键原则:
- 避免对立:用“共同维护课堂效率”代替“管纪律”,减少学员抵触。
- 提供价值:学员放下手机的根本动力是 “课程内容对我有用”。
- 灵活处理特殊情况:允许紧急事务处理,但约定不影响他人。
示例话术:
"我知道大家工作忙,可能有急事需要处理。我们约定一下:如果需要用手机,请到教室角落快速处理,这样既不影响学习,也不耽误您的事情,可以吗?"
通过 规则引导+内容吸引+同理心沟通,大多数情况可以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