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手机培训班


老年大学手机培训班作为适老化教育的重要实践,正通过系统化课程帮助老年人融入智能社会,其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课程内容:从基础操作到生活场景全覆盖

  1. 基础功能教学
    涵盖智能手机定义、触屏操作、系统设置等入门知识‌,并重点讲解通讯功能(微信添加好友、语音视频通话)、移动支付(微信/支付宝绑定)、生活服务(医院挂号、公交查询)等实用技能‌。
  2. AI技术应用拓展
    部分课程引入AI助手使用教学,如通过“Deepseek”等软件实现语音交互、智能问答,帮助老年人解决健康咨询、生活服务等问题,甚至学习制作音乐相册、使用导航软件‌。
  3. 网络安全教育
    专门设置防诈骗课程,教授识别虚假链接、保护个人信息、防范网络支付风险等安全知识‌。

二、教学模式:分层递进与社区联动

  • 阶梯式课程体系
    采用“基础班-进阶班”分层教学,如南京部分老年大学设置16次系统课程,从安装软件到多场景应用逐步深化‌。
  • 社区化办学网络
    以老年大学为核心,延伸至社区教学点(如苏州水韵花都社区),结合贝壳公益等社会力量,通过每周固定课时(如2小时/次)实现就近学习‌。
  • 适老化教辅设计
    使用大字版PPT课件、手绘操作流程图,配合志愿者“一对一”辅导,解决老年人理解力下降、操作易遗忘等问题‌。

三、社会意义:破解“数字鸿沟”与精神赋能

  1. 提升生活便利性
    学员通过掌握外卖点餐、网约车呼叫等功能,显著减少线下排队、现金支付等传统生活场景中的不便‌。
  2. 增强社会参与感
    学习使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制作等功能后,老年人得以重建社交网络,缓解孤独感,如82岁独居老人通过课程重获生活信心‌。
  3. 响应国家政策导向
    自2020年国务院印发《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后,长三角、成渝等地老年大学智能手机课程覆盖率超90%,年培训量达数万人次‌。

四、现存挑战与优化方向

  • 教学效果持续性待提升
    部分老年人存在“课堂学会、课后遗忘”现象,80岁学员需反复参加4年培训仍难以熟练掌握移动支付等复杂操作‌。
  • 课程迭代速度滞后
    现有教材多聚焦基础功能,对新兴应用(如AI绘画、智能家居控制)覆盖不足,与快速迭代的智能技术存在脱节‌。
  • 区域资源分布不均
    一线城市已开展AI应用教学,而三四线城市仍以基础操作培训为主,数字教育资源普惠性有待加强‌。

当前老年大学手机培训班正从“工具普及”向“数字素养培育”转型,未来需加强课程标准化建设、建立长效复习机制,并引入更多沉浸式教学手段(如VR模拟操作)以提升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