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培训小组活动
以下是针对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小组活动的设计方案及实施要点,综合多地区实践经验整理而成:
一、活动目标
- 基础技能掌握:帮助80%以上老年人学会智能手机基础操作(开关机、音量调节、应用安装卸载等)及常用软件(微信、支付宝、抖音)的核心功能。
- 生活场景应用:重点覆盖医疗、出行、购物等高频需求场景,如互联网医院挂号、网约车预约、外卖点餐等。
- 安全防护教育:通过防诈骗知识讲解,增强老年人对支付安全、验证码防护、陌生链接识别的能力。
二、内容设计
-
分阶段课程体系
- 基础篇:手机设置(WiFi连接、字体放大)、拍照与相册管理、通讯录备份;
- 社交篇:微信语音/视频通话、朋友圈发布、公众号订阅;
- 生活篇:地图导航、线上缴费、购物退换货操作;
- 安全篇:识别电信诈骗、设置支付密码、紧急呼叫功能。
-
教学形式
- 手把手教学:采用“一对一”结对辅导,通过投屏演示、操作步骤拍照记录等方式降低学习门槛;
- 情景模拟:模拟扫码支付、线上挂号等实际场景,增强实操能力;
- 趣味互动:结合有奖竞答(如“微信拍一拍如何操作”“浏览器能否直接看新闻”)巩固知识点。
三、特色服务形式
-
“三维”支持体系
- 线下驻点:在社区设立“智能设备帮办点”,安排志愿者轮值答疑;
- 线上跟进:通过微信群提供24小时图文答疑,录制短视频教程解决共性问题;
- 档案管理:建立“银龄学员档案”,跟踪学习进度并定制个性化辅导方案。
-
激励机制
- 颁发学习结业证书,增强参与成就感;
- 组织“手机技能比拼”活动,评选“智慧之星”并展示学习成果。
四、注意事项
- 课程适配性:根据老年人接受能力调整教学节奏,避免专业术语(如“5MIE”“ISO原则”),多用比喻说明(如“绿色键是电话,红色键是求助”)。
- 风险防控:强调“不点击陌生链接”“关闭免密支付”等安全守则,配套发放《用机指南》手册。
- 持续服务:联合社区网格员、家属形成长效支持机制,避免“学后遗忘”。
五、适用场景
- 社区活动室:适合开展集中培训(建议每期10-15人);
- 家庭互助小组:鼓励“老带新”,由熟练者指导新学员;
- 公益课堂:联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机构扩大覆盖面。
通过上述结构化设计,可有效解决老年人“不敢用、不会用、怕滥用”的痛点,助力跨越“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