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开老年人手机培训班
一、案例背景
近年来,多地出现年轻人自发开设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班的案例。例如,浙江绍兴的90后小伙石剑在电器店内开设免费课程,教授老年人使用手机打车、支付、展示健康码等基础功能;太原开放大学教师杨晓琴自2016年起持续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手机课程,并出版专用教材。这类培训多由社区、老年大学或热心青年组织,旨在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融入智能社会。
二、课程内容与形式
- 基础功能教学:
- 涵盖扫码支付、线上挂号、打车软件操作、健康码使用等刚需技能。
- 部分课程延伸至短视频拍摄、社交平台互动等娱乐功能。
- 生活场景应用:
- 如天津开放大学“玩转手机”班,通过订票、订餐、旅游攻略等实用场景教学,提升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
- 教学方式:
- 手把手指导:注重一对一操作演练,解决老年人“学完就忘”的痛点。
- 教材开发:针对老年人认知特点,编写步骤清晰、字体放大的专用教材(如《轻松学手机》)。
- 线上辅助:建立班级群,提供课后答疑和作品分享平台,强化学习效果。
三、社会意义与挑战
- 积极影响:
- 增强社会参与:帮助老年人自主完成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需求,减少被边缘化的风险。
- 促进代际互动:学员通过技能提升与子女、孙辈建立更多共同话题。
- 现存挑战:
- 学习周期长:老年人接受新事物较慢,需反复巩固(如太原学员祖国林80岁仍坚持学习4年)。
- 课程可持续性:部分培训班依赖个人或社区志愿力量,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和师资支持。
四、发展趋势
从早期零散的社区尝试(如2016年上虞区老年大学首开手机课),到如今多地形成系统化课程体系,这类培训正逐步向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未来需进一步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源,扩大覆盖范围,同时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如简化操作流程、开发适老化APP),让更多老年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