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熵增熵减反应
宇宙自诞生以来,一直在展现其壮丽的膨胀景象,就像新生儿不断生长一样。上世纪初,天文学家哈现了星系的红移现象,告诉我们宇宙中的星系都在离我们远去,并且距离越远,远离的速度越快。这一发现引出一个推论,如果宇宙不中途坍缩,最终将走向热寂,整个宇宙将由辉煌走向冰冷。
在不同的理论假设下,单一宇宙、孤立系统的前提下,所有的将在未来的岁月里逐渐蒸发,直至消失。在遥远的未来,宇宙将达到最低的能量状态,接近绝对零度。在这个过程中,从最初的光芒万丈到最后的冰冷死亡,虽然整体是熵增的过程,但局部却产生了诸如基本粒子、元素、星云、恒星、星系、生命和文明等奇妙的存在,这一过程可看作是熵减的。
如果我们把“熵”这个概念从热力学的范畴中延伸出来,可以理解为“无序程度”。那么整个宇宙从诞生到消亡的过程,就是一个“宏观上熵增,局部上熵减”的奇妙旅程。物理学家们曾对提出这个概念表示后悔,因为它具有强大的普适性和穿透力,已经超越了物理学的领域。在经济学、管理学等其他领域,人们常常借助这一概念来思考,尽管它是一个负面的概念,但至今没有同等级别的概念可以替代。
如果要给“广义美”寻找另一个维度的含义,那或许就是“负熵”或“有序度”。从宇宙的初生到死亡,从璀璨辉煌到寂静无声,从充满无限可能的新生到毫无可能的老去,这一过程中诞生了星辰、生命和文明。这一切的奇妙和美好令人叹为观止。
岳老师所倡导的“递弱代偿”原理与“宏观熵增,局部熵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此表示由衷的敬意。作为宇宙的一部分,我们智慧生命开始观察宇宙及其起源,而我们也不过是宇宙的一部分,那么是否可以说我们是宇宙实现自我认知的一种方式呢?
如果将科学中的“观察”换成“审美”,是否可以理解为美一直存在、具有吸引力且流动不息。直到有一天,她苏醒过来,开始对自己的存在进行审美。这就像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偶然走到河边,通过河面看见了自己的形象一样,宇宙是否也有一种自我审美的觉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