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服父母让自己玩游戏


原著:金冰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段亲身经历——如何引导我的儿子逐渐放弃玩游戏的习惯。之所以分享这个话题,是因为许多家长在现实中向我询问如何帮助孩子摆脱对手机游戏的沉迷。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在,国外的家庭也同样面临这一挑战。

在探讨这个经验之前,我想先谈谈背后的原因。人们天生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玩手机游戏正是追求快乐的一种方式,这种动机在人类乃至许多动物中都是明显的。了解并利用这一人性特点,对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或引导他们放弃不良习惯是非常有效的。

虽然养成不良习惯往往很容易,如随波逐流般简单,但形成好习惯却需要付出努力,就像逆流而上。俗语说,学坏容易学好难。实际上,任何减少熵的过程都需要一定的努力,这似乎是宇宙中的一种规律。

接下来,我想谈谈如何利用人性的特点。人们往往对能带来快乐的事物感兴趣。如果某件事能带来快乐,人们通常会自然而然地去做,这是人性的一种体现。相反,如果同样的事情伴随着重大的责任和压力,可能会导致痛苦和负面影响,人们可能会选择避免这种行为。这种行为模式揭示了人们对快乐的追求和对痛苦的回避。

即使是同一件事,给人的感受也可能完全不同。例如,我在大热天为家里除草时,感受到的是责任带来的压力,这对我来说是一种痛苦。但在同样的环境下,我在足球场上踢球时却乐在其中。虽然两种活动都在草坪上进行,都在同样的天气下消耗体力,但由于目的和心态的不同,我的体验截然不同。

孩子们在踢足球时,尤其是在南美的阿根廷和巴西等地,通常会感到非常高兴,无忧无虑地享受这项运动。但当他们成为职业球员并加入欧洲的后,踢球就变成了一种责任,可能使他们失去了最初的兴趣。虽然职业踢球确实带来了很多金钱,但却失去了从内心产生的快乐。我们可以看到,同一活动在不同的动机驱使下,可能会带来完全不同的行为和驱动力。

我曾经采用了一种策略来解决我家门口孩子制造噪音的问题。一群孩子经常在我家门口踢球制造噪音,我提出如果他们愿意在我这里踢球并安静玩耍,我会给他们一些报酬。但随着时间推移,我逐渐减少报酬直到最后不再支付。最终孩子们感到愤怒并停止了踢球。这个策略展示了如何通过调整动机将原本有兴趣的活动转变为一种负担的过程。基于这个观点我想讨论如何将这种理论应用到改变孩子沉迷游戏的问题上。

在我处理儿子沉迷游戏的问题时,首先建立与孩子的亲密关系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儿子已经是八年级的学生并对游戏产生浓厚兴趣、展现一定逆反心理的时候尤为重要。在沟通时我们需要避开直接批评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对立情绪这种处理方式我称作反转同理策略帮助促进我们的有效交流相互接受彼此同理青春期的心理叛逆期的行为特性我采取了一系列步骤让孩子愿意倾听我们的意见甚至将我们的意见转化为自己的思考方法十分关键的就是通过与孩子建立友好的伙伴互动关系和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游戏中的情感转变来理解接受理解他们从内心抗拒接受我们所想要传递的正确道理的价值而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正确的理解和调整我们可以让孩子在潜意识层面上对自己过去的游戏习惯产生质疑从而逐渐改变原有的不良习惯和行为模式通过引导让孩子意识到游戏本身并不是坏事重要的是要合理适度的安排游戏时间让他学会自主掌控自己的游戏时间最终帮助他摆脱对游戏的过度依赖实现自我成长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这一过程需要家长的耐心和细心引导同时也需要孩子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成长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同时也实现我们自身作为家长的自我成长和提升金冰愿与您一起为孩子的成长付出努力让我们的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摆脱沉迷游戏的困扰保持一颗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心让我们一起期待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我们祖国未来的骄傲此文未完待续再次感谢您的关注和期待我将持续为大家带来宝贵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实战经验衷心感谢各位朋友一直以来对家庭教育的支持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