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作一个称重工具


南渝中学初二年级的物理备课组组长刘安刚老师告诉记者,这次活动的目的是让00后的孩子们了解杆秤的制作原理和技术传承,知道为什么这样的技术能够传承数千年。为此,老师们给学生们推荐了一部名为《陕西说》的纪录片,里面介绍了流传于陕西户县秦镇的杨氏木杆秤和杨家的技艺传承。

这部纪录片让刘安刚老师深受触动,恰好线上学习的内容中有关于杆秤原理的重要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于是,老师产生了让学生自制杆秤的想法。考虑到的影响,这份作业被交给了全年级的孩子们,并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杆秤的制作,并上传相关的照片、视频和记录表格。

学生们积极投入到这项手工作业中,其中一位名叫刘霄阳的学生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成功制作出了自己的杆秤。他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使用塑料杆、塑料圆盘、细绳、热熔胶枪等常见材料,通过巧妙的构思和多次尝试,最终制作出了与电子秤称重一致的杆秤。

在制作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遇到了一些问题。初二四班的徐凤仪制作的杆秤就出现了较大的误差。通过向物理老师请教,才发现是由于没有考虑杠杆本身的重量以及秤砣太轻导致的。

刘安刚老师表示,之所以让学生动手制作杆秤,不仅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更是希望他们在制作过程中多思考。通过系统的思考和实践,学生们逐渐领悟到杆秤制作的精髓所在。他们意识到,要想提高杆秤的精度和准确度,需要考虑到杠杆的平衡、力臂的长度、秤砣的重量以及秤盘的平衡等因素。学生们也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传承技术的价值。

《陕西说》纪录片的开头写道:“天地之间有杆秤,道德良心是标尺。”自古以来,公平是人类追求的目标。物理这门学科并非只是理性的思考和研究,同样可以激发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杆秤作为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值得被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传承。

通过这次自制杆秤的活动,学生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在思得到了成长。他们学会了如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并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正如刘霄阳同学所说:“做好生活中的秤,未来自己心中做任何事情,才会有一杆称得准的秤。”这样的体验和学习方式无疑对孩子们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