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2000多年前就会摊煎饼


今年播出的“文博日历”节目中,介绍了山东煎饼的历史与文化传承。令人惊讶的是,山东的煎饼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已存在。

关于山东煎饼的起源,虽然无法确考,但据史载,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已经掌握了烙饼技术。作为烙煎饼的重要工具,鏊子的历史同样悠久,其名字在漫长的历史中始终未变。早在仰韶文化时期,鏊子就已经出现,而河南荥阳出土的陶鏊更是为这一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明。

有人曾认为我国的面食制作技术是汉代从域外传入的,然而考古学家在河南荥阳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陶鏊,证明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掌握烙焙食物技术。虽然新石器时代就有了鏊子,但煎饼的历史与小麦的传入紧密相连。四千多年前,小麦被引入,但由于当时以粒食为主,最初人们直接将麦粒蒸熟食用。直到石磨在汉代被广泛应用于民间,更适合磨成粉食用的麦子才逐渐替代了黍、粟成为主食。

此后,面食制作技艺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出现了各种“饼类”制品。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饮食》中就有关于蒸饼、汤饼等面食的记载。这表明饮食文化逐渐由“粒食文化”转变为“粉食文化”,东方面食体系也逐渐发展形成。

除了作为美食之外,煎饼在古代还有其他用途。南北朝时期,煎饼被用来熏走恶兆与霉运,以求新的一年好运连连。到了明代,人们更是用煎饼熏床炕以驱走虫子。这些有趣的习俗展现了古人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山东煎饼也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清代蒲松龄在《煎饼赋》中生动地描述了煎饼的制作过程,可见当时鲁中地区制作煎饼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如今,山东人烙煎饼的传统制作方法仍然保留着食物的原汁原味,体现了古代的智慧和勤劳。煎饼已经成为山东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成为地域文化的象征。无论是历史传承还是现代创新,山东煎饼都是饮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