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WH-1000XM3


除了先前拥有的降噪耳机外,我对索尼WH-1000XM3这款头戴降噪产品也极为关注,推出后我立即进行了体验,至今已使用一段时间。在我看来,虽然索尼WH-1000XM3的价格在降噪耳机市场中属于较高水平,但它所呈现的降噪效果、音质以及软件生态都相当成熟。尤其对于熟悉索尼产品的用户而言,其软件使用极其人性化,完全服务于耳机的各项功能。在未有更顶级产品问世前,我认为WH-1000XM3无疑是综合考虑下的优选之一。

在探索过的众多降噪耳机中,包括1MORE、BOSE、小鸟及小米等品牌的产品,我大多偏向于头戴式或真无线降噪耳机。众多厂商倾向于推出颈挂式和真无线降噪耳机,这或许是因为考虑到大众用户在外的便携性需求。在我个人看来,颈挂式无线降噪耳机是一种出色的形态。从设计余量角度看,不少厂商如我最近试用的1MORE无线圈铁降噪、BOSE QC30以及索尼WF-1000XM3,均选择了颈挂式设计。对于真无线降噪耳机,了解的人都会知道,顶级的降噪S产品并不多,至少在我看来千元以上的才算得上好产品。在可选的降噪耳机类型中,我更偏爱头戴式产品。

索尼WH-1000XM3作为头戴式降噪耳机,相较于其他设计有着更大的设计空间,包括音质、续航以及降噪的“自然度”都是其独特之处。这款耳机搭载最新的专业级降噪芯片QN1,完善了索尼降噪耳机的产品生态。从外观来看,WH-1000XM3完美融合了索尼头戴式耳机的设计元素,独特的材料、流畅的线条以及磨砂质感,让人一眼就能辨认出这是索尼的产品。相较于同系列的其他产品,WH-1000XM3属于旗舰级,配色更为低调和商务,没有过多的年轻化和多彩元素,黑底加金色LOGO的设计似乎是为了凸显其专业性。

作为头戴产品,WH-1000XM3的设计注重便携性。头梁材质手感极佳,头梁与腔体的衔接处可折叠,整机轻量化设计,非常适合户外和通勤使用,即使在夏天也不会成为负担。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家中,我更倾向于使用WH-1000XM3。其轻量化设计、贴合耳朵的包裹感以及优质降噪带来的宁静安逸感,让人欲罢不能。作为顶级产品,WH-1000XM3在体验上有着显著的优势。相较于传统的有线HiFi耳机,WH-1000XM3的无线和轻量化优势在佩戴体验上提升显著,即使在非HiFi音乐鉴赏的情境下,其优势更为明显。甚至可以说,我在办公室或家中使用WH-1000XM3的原因,主要是看重它的降噪性能。

在日常使用中,如果主要用于听音乐,音质特别是开启降噪后的声音体验至关重要。许多降噪耳机在开启降噪后容易出现音乐的不通透感、纯净度不足等问题。例如小米曾推出的Type-C降噪耳机在音质方面就表现不佳。而WH-1000XM3在开启降噪后,音乐的通透感和纯净度保持得很好。虽然它的音质可能不如许多HiFi级开放式头戴耳机,但在性能上超越了我曾经使用过的许多其他降噪耳机。在解析力和低频方面,它甚至能超过索尼的某些其他型号。这款拥有40mm动圈大单元的产品并未给我过于强烈的低频体验,反而保持了索尼封闭式头戴耳机的调音风格,低频部分做得Q弹,声场立体化。在同时开启降噪和音乐时,它保持了通透感和宽广的声场。虽然WH-1000XM3的人声密度可能不如某些HiFi耳机高,但在它的使用场景下,舒适的通透和柔顺感已经足够。

WH-1000XM3的音乐性也非常出色。在LDAC和40MM液晶大单元的加持下,它能以更自然和均衡的方式演绎各种音乐,包括大小编制曲目。对于各种乐器泛音的表现尤为出色。比起某些竞品如BOSE的QC35系列耳机来说它在解析力和平衡度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特别是在聆听女声方面那些较少录音味精较为空灵的曲目如奥康娜或罗琳娜的音乐都能得到很好的表现。另外关于可玩性和软件生态方面连接WH-1000XM3除了无线连接外还有一个预留的3.5mm口可以用于有线连接从而充分发挥其音频性能对于索尼的粉丝来说在蓝牙连接并配合使用索尼专门定制的软件后可以调节各种功能并享受更多可玩性比如在蓝牙连接并配合使用索尼专门定制的软件后可以在使用过程中调节各种功能对于老手来说EQ、DSEE以及多级降噪等自定义功能已经融入到了Sony Headphones应用中可以很快适应此外WH-1000XM3还有一个黑科技般的“降噪优化器”功能非常智能可以根据环境噪音智能调节降噪级别并特别优化了风噪这一点是一些竞争对手和老产品所无法比拟的。在去年索尼举办Walk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