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下一句


2018年5月2日,总在同北京大学师生交流时,深邃地指出:“玉石未经雕琢,不能成为完美的器物;人若不学习,便无法洞察世间的道理。”这句话出自《礼记·学记》,并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教育观念。它在随后的日子里被收录于《三字经》之中,流传成妇孺皆知的警句。

自古以来,我国对玉的崇敬根深蒂固。玉,其温润而光华的质地,蕴丰富的道德内涵。在《说文解字》中,玉被赋予了五种宝贵的特质。它温暖而湿润,象征着仁爱之心;其纹理清晰可见,如同表里如一的道义;敲击时声音悠扬,仿佛君子的智慧;玉质坚韧,展现出不屈不挠的勇气;而玉石虽有棱角却不伤人,彰显了君子的行为准则。古人喜爱佩戴玉石,既因玉石之美,也因玉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在古代典籍中,“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一形容常常用来描述人性的内在美好。以玉比人,这一传统的做法在《论语》中的一次对话中得以体现。子贡以其独特的理解向孔子询问何为君子之德,孔子的回应展现了学问之无穷、人性之高远。子贡引经据典,以玉石的雕琢过程自喻,表达了自己对修身不懈的决心和内在自信的体现。

玉石之美在于其天然与打磨的巧妙结合。正如《说文解字》中所说,“琢”即是对玉石的精细加工。这种加工并非随意而为,而是要遵循玉石的自然纹理进行打磨。这与教育的规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教育者需顺应人性规律,悉心教导,让生命的潜能得以充分展现。

“玉不琢不成器”背后蕴藏着教育的核心规律。《学记》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这与现代人所言的“知道”有所不同,古人更强调“通晓大道”。那么如何才能“知道”?关键在于一个“学”字。

那么何为“学”?在《说文解字》中,“学”字写作“斅”,许慎分析其从“教”从“冖”。“冖”即“幂”,有遮蔽、蒙昧之义。从字义上看,“学”即是开启心灵的蒙昧,是一个“启蒙”的过程。许慎将“学”释为“觉悟”,即从沉睡中醒来。当一个人从“沉睡”中醒来时,他开始明白人生的方向与价值;一旦他懂得了生命的尊严与意义,也就意味着他真正地“觉悟”了。这种以“觉”释“学”的方式强调了学习的内在性和个人性,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或外在的灌输。

在北宋大儒程颢的诗中,“觉”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在悠闲从容中一觉醒来,人们可以纵观天地万物、四时风云的变化,进而体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大道。这种自如坦荡、光风霁月的儒者境界正是以“觉”为起点的。

“玉不琢不成器”与“人不学不知道”具有相似的思想内核。玉质之美既要保留其天然特质,又要经过精心打磨才能成为宝器;人性本善亦需不断教育和引导才能趋近大道。欧阳修在《诲学说》中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虽然玉不经雕琢也能体现其常德不害为玉的事实但人之本性因物而异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品质沦为小人这一点值得深思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