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关重要的意思-至关的意思和含义
《通鉴》故事节录:
王导委任江夏人李充为丞相府的属官李掾。鉴于当时社会风气偏于浮华虚空,李充著《学箴》以正之。其引述老子所言“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的观念,并非指仁义之道已然断绝,方才出现孝慈之行。背后隐含的担忧是,真诚践行仁义者稀少,而以仁义为手段谋求私利者众多。故寄望于圣人之智,以期摆脱过往陈旧积习的束缚。大众往往只观察到事物之表象,能洞察其本质者则寥寥无几。追逐外在表象越执着,离事物本源则越远。李充特作《学箴》,以祛除此弊。文中言:“名声显赫之地,实为道义荒废之所;减损尊崇之物,则崇尚替代之物兴起。无仁则万物难滋,无义则人心难齐。仁义之根本不可废弃,唯需去除那些损害仁义的因由。”
详细注解:
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有一个篇章提及了王导的这一举措。其中,“导以江夏李充为丞相掾”意味着王导任命李充为重要,寄予厚望。李充深感当时社会风气之弊病,遂著书立说,以正社会之风气。
关于“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的论述,李充认为这并非指仁义之道已经断绝后才有的现象。而是揭示了一种对仁义真实内涵的担忧。他担忧的是,现实中真正坚守仁义的人太少,而利用仁义为名谋取私利的行为却盛行。他期望人们能将责任寄托于圣人的智慧,从而摆脱那些陈旧过时的思想束缚。
他观察到大多数人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能洞悉事物本质的人却很少。这反映出人们在追求外在表象时常常迷失了方向,离事物的本源越来越远。李充特作《学箴》以警示后人,要正本清源,去除那些遮蔽真理的错误观念。
“名之攸彰,道之攸废”这一句揭示了名声与道义之间的微妙关系。当名声过于显赫时,往往容易忽略道义的存续。而当人们减损了过分追求的名利后,则会更加珍视真正的价值所在。
在《通鉴》的故事中,李充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洞察力,通过著述《学箴》来引导世人正视社会风气之弊病。他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并警示人们要远离那些损害仁义的因由。这一思想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
《资治通鉴》卷九十六,晋纪十八,咸康四年记载了这一历史事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和思考的空间。
反思与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需正视道德风气的建设问题。李充的思想和《学箴》的创作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要正视社会问题,坚守道德原则,远离虚华浮夸,追求真实与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