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酸为什么是一元酸-硼酸结构式


袁莱维,其背后的元素周期表承载着母亲的殷切希望。

浙大化学系的何巧红老师,一次不经意间接听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电话,来自一个兴趣浓厚的“学生”,这一"学生"其实是位幼儿园的大班生。

该幼儿虽仅六岁半,但其对于化学知识的兴趣却深深吸引了何老师。电话里,孩子的好奇心像"H3BO3"一样充满着疑惑与探求的欲望,时不时地提到超氯酸等高级化学物质。

“他来我们实验室参观时,在电镜旁驻足良久。”何老师的这位“小孩”,便是袁莱维。他的母亲毛伟佳分享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与化学并无交集,夫妇俩均是大学毕业,但主修文科,现今均为化学小白。然而小维却似有一种天生的对化学的执着。

而这位小小的化学家并非空谈理论,他更是将化学融入了日常生活。他吃饭时不再单纯地谈食物,而是开始探讨碳水和脂肪的摄入量是否足够。他看书的习惯也颇具化学家的风范,每当沉浸在书海中时,他的眼睛会紧紧地锁定每一页的内容,哪怕外界环境如何喧闹,也难以干扰到他。

袁莱维的这份热爱并非简单的玩耍。他说,“因为好玩”,并且“化学是万物的基础”。这不仅是他的日常表达,更是他对化学的理解与追求。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的交谈都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他内心的世界和天生的才情。

当其他同岁的孩子仍在自由地嬉戏玩耍时,袁莱维已在科学的道路上勇敢前行。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到《儿童科学大百科》,书中那一页元素周期表从此成为了他的最爱。在母亲的引导下,他开始了对《化学元素综论》和《基础有机化学》的学习与探索。

后来在浙大校园中偶遇何巧红老师时,他的热情与才华让老师深感震撼。为了表示对何老师的感谢,袁莱维特地写了一张字条并附上他喜欢的糖分享给老师。

离开化学实验室后,袁莱维又展现出他的社交情商。记得在准备接受采访时,他特意去理发店理发。面对价格差异,他巧妙地运用了幽默与机智,最终以13元的价格完成了理发——与他的智商相得益彰。

脱去那副6岁小孩的模样后,他在一刹那的脱变之间完全成为一个暖心的少年。然而无论是在科学领域还是社交场合中,他都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能力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