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属于牛顿三大定律吗


艾萨克·牛顿,一个举世瞩目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众多学子求学时期首次接触到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也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天才。

牛顿的一生如同他的名字一样,非凡而出众。他是首位将科学与分家的学者,凭借其卓越的智慧、深厚的数学功底以及前人的经验,开创了经典物理学。

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发现就是万有引力。这一发现不仅为开普勒的三大定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解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自由下落现象,以及行星绕太阳运行的本质。

万有引力的数学公式虽然简洁,但其背后的含义却深远而复杂。它涉及到两个关键部分:万有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而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虽然第一部分易于理解,但第二部分F∝1/r的关系仍然让人感到困惑。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引力会与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牛顿又是如何得知这种数学关系的?

让我们回溯历史,探究平方反比的来历。这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牛顿的惊人见解。

在谈论牛顿之前,我们不得不提及伽利略和笛卡尔这两位历史上有名的物理学家。因为牛顿曾说,他的成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伽利略不仅是伟大的天文学家,还是实验物理学的先驱。他打破了人们以往对力的认知,即力并非是维持物体运动的根本原因。相反,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关键。

而笛卡尔则为牛顿的工作铺平了道路。他提出了宇宙中除了物质就是运动,再没有其他任何事物的思想。这一观念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几千年来所坚持的天地之别的概念。

笛卡尔认为,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将保持其原有的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且数量守恒。这一思想启发了牛顿提出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

有了前人的成就,牛顿作为难得一见的天才,开创新的物理学就显得顺理成章。

尽管人们常听说牛顿的万有引力是在家观察苹果下落时得到的灵感,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时间是在牛顿躲避的1665年之后的18年。这表明万有引力的发现并非一时灵光乍现,而是经过多年的辛勤研究。

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苹果受到了一种看不见的力而开始下落,但很少有人敢于相信这一事实。牛顿却敢于挑战常规,相信这背后存在着一种超距作用力。

牛顿心中的是一位拥有自由意志的上帝。他痴迷金术,相信世间存在魔法和超自然现象。这种使他认为两个物体之间存在超距作用力变得合理。

而这个超距作用力的灵感并非来自苹果,而是源于他对月球绕地球旋转的观察。根据笛卡尔的见解,牛顿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想法:使得苹果下落的力和使得月球绕地球旋转的力是同一种力。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牛顿还进行了著名的思想实验——大炮实验。他想象在一座高山上发射炮弹,排除了空气阻力和其他神秘力量的影响后,他发现炮弹的路径取决于地球引力的存在与否。

通过这一思想实验和严密的数学推导,牛顿进一步揭示了平方反比定律的奥秘。他在计算月球轨道时发现了这一规律,并最终得出了万有引力的数学表达式F=GmM/r^2。

在1687年,牛顿发表了《原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巨著,为人类拨开迷雾,带来了科学的光明。

牛顿的成就不仅仅是个人的天赋和努力的结果,更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他的伟大发现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更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