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是苏轼的什么人-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的关系
“一门父子三才俊,千古流传八大家”——此乃后人对苏洵、苏轼、苏辙三位文豪的高度赞美之词,悬挂于眉山三苏祠之大门两侧。其家族的文学成就与兄弟二人在领域的成功交相辉映。
苏轼曾任职翰林学士,肩负为皇帝起草诏书的重任,参与朝政决策,亦曾担任兵部尚书及礼部尚书等要职。而苏辙亦身居高位,曾任门下侍郎,地位堪比副宰相。
那么,为何他们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我思忖着,这背后既有家族的熏陶,也有良好的教育基础,更离不开他们个人的不懈努力。
苏洵的家中藏书丰富,为典型的耕读之家。虽早年曾放纵自我,但后经历失败方醒悟,重拾旧书并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其决心苦读之意志坚如磐石,终成一代文豪。每日闭门苦读于书斋之中,直至有所成就。
苏洵自幼年的学习经验中吸取教训,对子女的教育尤为严格。在家时亲自教授,外出则托付夫人,且会布置课业并检查其完成情况。此番教育方式或许在苏轼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以至晚年梦中仍浮现出儿时求学之情景。
苏夫人教子有方,《宋史·苏轼传》曾记载:苏轼年少时,苏夫人为其讲述《后汉书·范滂传》,深植其忠义之心。苏轼问母亲若他要成为范滂般的人物,母亲是否同意。程夫人则表示若他能成为范滂,自己也愿成为支持他理想之人。
显然,苏轼兄弟的德才兼备与他们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苏洵的与苏夫人的引导共同塑造了他们坚实的品格与深厚的学识。
仁宗嘉祐年间,四十八岁的苏洵带着苏轼、苏辙离开故乡汴京,拜访了欧阳修。欧阳修对其文章大加赞赏,并向举荐。此后,苏氏文章名扬天下,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兄弟二人随后参加科举考试并同中进士高等。
欧阳修对苏轼的文采惊叹不已,而三苏的文章风格更是受到世人追捧。当时有谚语云:“研习三苏文,登科享富贵。”足见三苏的文章在当时受到极高的重视。
据说在兄弟二人科场成功之时,苏洵感慨良多道:“莫言登科易,我道似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可见他深知育才之路的艰辛与成就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