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与重量的区别-质量公式G=mg
第七章 力
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效应。
2. 力的单位:以牛顿计,简写为牛,用符号N表示。一个常见的力的感性理解是,拿起两个鸡蛋所需的力大约为1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能够改变物体的形态,同时也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指的是其速度大小的变化以及运动方向的改变。
4.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以及作用点,这三者都影响着力的作用效果。
5. 力的示意图:通过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以及作用点。
6. 力产生的条件:首先需要有两个或以上的物体,其次这些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即便不直接接触)。
7. 力的特性: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相互的。
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亦然。
关于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后发生形变,但在外力撤去后能恢复原状的性质被称为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后发生形变,且形变后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被称为塑性。
③弹力: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被称作弹力,其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存在弹性形变以及两物体相互接触。
日常生活中的弹力包括拉力、支持力、压力以及推力等。
弹簧测力计的详细介绍
①结构:包括弹簧、挂钩、指针、刻度以及外壳。
②用途:用于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所受的拉力与其伸长量呈正比关系。
④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 确认量程和分度值;
(2) 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如未对准则需调零;
(3) 轻拉几次秤钩以确认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时确保力沿弹簧轴线方向作用,并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5) 读数时需保持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解释:在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不易直接观察,但当其变化时会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这容易观察。使用容易观察的量来显示不易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常用方法。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
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包括温度计和弹簧测力计等。
重力的基本概念
1. 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被称为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为地球。
2. 重力大小的称谓是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公式表示为G=mg,其中g=9.8N/kg。这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约为9.8N。在不需高度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 重力的方向: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包括使用重垂线、水平仪来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的概念: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被称为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