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作者-史记作者
历史长河中,二十四史赫赫有名,其中《史记》与《资治通鉴》尤为引人注目。前者被誉为“史家之绝响,无韵之离骚”,后者亦被赞为“借古鉴今,资治之道”。
那么,面对这两部史学巨著,同为史学大作,它们之间又有何不同呢?
前人已对两书做过深入研究,如亦曾深入探讨。今以的视角为引,来浅析二者的差异。
先谈《史记》。这部作品对影响深远。
在危亡之际,众多学者开始研究《史记》的价值。例如,教育家张元济在其著作中大量引用《史记》内容,认为在之时,应弘扬《史记》中舍身取义的精神。
在青年时期便深受其影响,他赞赏司马迁遍览名山大川的胸怀,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思想与工作中,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成为思想中的重要一环。
对司马迁在面临生死抉择时的忍辱负重表示高度赞赏,将其人生准则视为重要的人生信条。
再论《资治通鉴》。对其评价甚高,称之为大工程与大书。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等人历时19年编纂的我国最大编年史作品,从公元前403年开始,一直记录至公元959年,共涵盖1362年的历史。其工程量之大,堪称大工程。
晚年多次讨论此书,认为其开宗明义、叙事有法。其采用编年体方式,以时间为纲,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如赤壁之战一例,司马光虽用大量篇幅描述战前准备,但战场的描述却精炼而有力。
还指出,《资治通鉴》不仅记录的兴衰治乱及其缘由,也记载了个人的荣辱得失。它是一部为帝王提供借鉴的读物,虽亦为社会提供了经验教训,但终究是为帝王所著。
二者之异,一为个人实地考察创作、以人物和事件为核心的纪传体通史;一为官方团体创作、以时间线为基准的编年史作品。
在立场问题上,《史记》较为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人物和事件,而《资治通鉴》则因本朝人编本朝史,有些话题表述较为委婉。例如,《史记》中有对汉高祖等人物的较为直白的评价,而《资治通鉴》在描述赵匡胤时则极尽赞美之词。
总体而言,《史记》是司马迁对历史的真实记录与反思,既歌颂英雄人物,也关注失败者;而《资治通鉴》则更侧重于为帝王提供历史借鉴。
故此,二者虽同为史学巨著,却各有千秋,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