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背景-烛之武从哪三个方面说退秦师
在历史记载中,流传着这样一段话:“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这段赞誉正是赠予烛之武。烛之武,生活在郑国文公时期,当时郑国正处于衰退之中。众多诸侯如齐桓公、晋文公、楚成王、宋襄公、秦穆公等,都展现出铁腕之势,意图在中原地区称霸。郑国的地理位置尴尬,常常成为晋楚两大强国对峙的焦点,甚至一年内会遭受两国相继攻打。在这样的环境下,烛之武的生活也难以安定。
郑国虽是由东迁的姬氏子弟所建,但此地居民多以殷商后裔为主。周成王在洛邑建都时,将部分殷商旧族安置于郑卫之地。殷商人历来善于经商,故而郑国商贸繁荣,但这亦塑造了郑国人见利忘义、目光短浅的性格。面对强国的侵扰,郑国常采取两面三刀的外交策略。郑文公的中,有“三贤”叔詹、堵叔、师叔以及子产等重臣,而烛之武亦在其中显赫一时。
郑文公清楚郑国的地位已不及郑庄公时代,其后子孙争位导致发展支离破碎。在《左传》中记载:“公会齐侯、宋公、陈侯、郑伯同盟于幽”,而郑文公选择了依附齐桓公。齐桓公并非真心帮助郑文平定内乱,反而在郑国内乱中伺机而动。当晋文公与楚成王在城濮交战时,郑文公的选择错误地与楚国结盟。此举不仅加深了与晋文公之间的矛盾,还频繁引来晋国的军事行动。
城濮之战后,晋国胜利并逐渐崭露头角。史书载:“晋侯、秦伯郑国,因其对晋无礼且与楚暗中往来。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此时晋文公联合秦国共同对付郑国。此战的焦点在氾南与函陵之间,晋国邀请秦国并非出于善意,而是有所图谋。楚国虽在城濮之战后未受重创,其强大军力仍对晋构成威胁。
烛之武作为说客,面见秦穆公时所言极具分量。秦穆公虽为雄主,却有个妇人之仁的缺点。虽然秦国无法单独称霸东方,但与东方诸侯交战时亦不落下风。秦穆公曾扶立晋惠公、晋文公并娶晋怀公之女为妻,可见之间的亲密关系。然而这并未带来两国之间的和谐共处,反而时常爆发战争。
秦穆公虽然扶立了晋惠公又俘虏他但最后还是选择释放了他并归还了部分土地。因此秦穆公内心对晋国背信弃义之事存有芥蒂。烛之武便是洞察此点后提出游说策略。“谈到远离本国去远方之国的事情你应当明白其中的难处;为什么要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增强就是你的削弱……况且你曾对晋君有所赐予;许诺给予他们焦、瑕之地却言而无信。您应该是知道的。晋国的贪得无厌……”烛之武这些话语无一不展现出他对关系的深入了解及对秦穆公性格的准确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