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其项背和望尘莫及-望其项背最经典的一句


新航空试飞事业之辉映六秩春秋

(产经观察)

试飞员队伍集结,肩负新使命。航空工业集团提供图片资料

众所周知,一架新机的诞生需历经繁复研制过程。其研制周期最长、环节最繁复、风险最大的阶段,便是飞行试验阶段。

试飞,即在实际大气条件下对飞行器、航空动力装置、机载设备和系统进行各种测试。它贯穿于航空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不可替代的科学试验环节。驾驶新机挑战极限的试飞员们,被尊称为“刀尖上的舞者”。通过他们的试飞,新机得以获得通向蓝天的许可。

今年,是新航空试飞事业走过的第六十个年头。1959年,飞行研究院在古城西安东北部的小镇阎良悄然成立,标志着我国结束了没有飞行试验研究机构的历史,开创新自己的试飞事业。此后,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独立飞行试验机构的。

六十年风雨兼程,试飞事业从无到有

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苦,84岁的王昂试飞员感慨万分:“刚到阎良时,连加油车都没有,只能用脸盆一盆一盆地往加油口里倒油。”当时的生活条件同样艰苦,水井是主要水源,燃料则是黄土和煤渣混合制作的煤坯。

在基本不具备试飞条件的空十一航校旧址上,试飞人员整修机场、设施、组建队伍,仅用80天就于1960年完成了首次飞行任务。开放后,我国航空事业加速发展,歼8Ⅱ、歼7Ⅲ等新机型的鉴定定型试飞任务相继展开。

某型机的试飞员黄炳新首次将该型机带上蓝天,尽管遭遇发动机故障、仪表震动看不清等种种困难,但他依然凭借高超的技艺和坚定的意志成功完成了试飞任务。

一架架飞机背后,是默默奉献的试飞英雄。走进航空工业功勋园,列阵以待的功勋飞机引人注目。60年来,航空工业试飞中心承担了几乎所有研制新机的试飞任务。

试飞英雄的传奇故事,彰显航空精神

在这条路上,有十余名试飞员和科研人员在执行任务中壮烈牺牲。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一位年轻的试飞工程师推迟了婚期,火速赶往执行紧急试飞任务。他为了的航空事业,毫不犹豫地承担起艰巨的任务。

一位研究员在临近退休之际仍毅然请战,为第三代飞机研制出力。他的奉献精神让人深感敬佩。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不畏艰难、一往无前、挑战极限”的试飞精神历久弥新。

数字化、智慧化试飞模式逐步形成

近年来,我国在航空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从陆基试飞到舰载试飞的跨越、无人机的试飞、民用飞机全面系统的试飞等均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面对建设创新型的需要,我国航空装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我国建立了由120多个专业构成的研究、试验和设计、试制体系,涵盖了所有航空科学范畴。在世界航空竞技的舞台上,从“望尘莫及”到“步步紧跟”,逐步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

在国产大飞机C919的试飞中,我国首次采用了数字化、智慧化的试飞模式,大幅提升了试飞效率。

未来,随着新型号、新产品、新概念的层出不穷,“急、难、险、重、散、新”的型号试飞任务将不断深化。来自的优秀试飞员和工程师们正成为主力军,他们怀揣着航空报国的初心和使命,为更多制造的飞机铺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