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少一人-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


秋影江涵雁起初,客携壶共登途。

尘世难逢笑开口,菊花应插满头归。

——杜牧诗句,诠释重阳佳节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至,亦称重九节、九月九或踏秋节。重阳之说起源于《易经》,与数字“九”息息相关,代表阳数至极。因其音近“久”,故古人视重阳为祝福长寿、亲情友情长存的节日。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重阳是夏冬之交的标志。人们在这一天会进行秋游,象征着辞别秋季、迎接冬季。这一习俗在中间具有深厚的传统色彩。

重阳节的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早期主要是宫廷活动,但后来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并衍生出多种习俗。

相传,汉高祖的妃子因受逐而将重阳的活动带至民间,倡导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此后,这些习俗在民间广泛流传。

三国时代,重阳节的名称开始见于记载。魏晋文人开始赏菊、饮酒,使节日更加富有文化气息。

到了唐朝,重阳节正式成为官方及民间的共同节日,各种庆祝活动应运而生。

  • 重阳糕——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高升。重阳糕品种多样,如菊花糕、万象糕等,讲究的还需作出九层宝塔状,上面作两只小羊。

菊花酒是重阳节的必备饮品,用菊花酿制而成,具有壮筋骨、补髓延年、益寿耐老的功效,被视为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 佩茱萸——茱萸可温中、止痛、理气,且能防蚊虫叮咬,故成为重阳节的习俗之一。

关于重阳节的“迎霜宴”,最早记载始于明代。人们会在重阳节期间吃麻辣兔、菊花酒等美食。

  • 放纸鸢——春秋两季风大天晴,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北方多在重阳节放风筝,而南方则以清明为主。

自古以来,赏菊是重阳节的传统活动。菊花在古俗中象征长寿,两宋时期民间更是极盛行此风。

  • 归宁——重阳节时,已出嫁的女儿会回娘家探望父母。

古人于重阳节登高望远,常与“踏秋”相联系。登高、饮酒、赏菊等娱乐活动成为人们庆祝佳节的方式。

  • 品诗中的重阳

九日龙山饮

唐 李白(诗中描绘了欢饮的场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表达了游子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 李清照(描述了佳节时节的思妇之愁)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宋 晏几道(展现了重阳佳节的思念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