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徒有饿殍而不知发译文
梁惠王自述:“我治理,可说是竭尽心力。每当河内严重,我便会将灾民迁至河东,又将河东的粮食调往河内。河东若遭灾,亦同此理。邻国之君治理,未见得比我更用心。但邻国之民未显减少,而我之民不见增多,不知何故?”
孟子回应道:“若以战事作喻,战鼓擂动,交战开始。士兵或舍生取义,或弃甲而逃,步数或百或五十不等。五十步者嘲笑百步者,作何解释?”
梁惠王答曰:“此不可比。即使非百步,然亦为逃亡。”
孟子继续言说:“如君王明了此理,便无需过于追求百姓多于邻国。遵农时种田,粮食可源源不断;鱼网不布于大湖,鱼鳖便可富足;砍伐木材不失时机,木材便无尽可用。粮、鱼、木三者充足,则百姓养家丧亲无忧。无忧于养丧之事,乃是之始。于每五亩之地植桑树,年老者可穿丝帛衣;养育家畜得当,老者得食肉;合理耕作田地,家家户得免饥饿之苦。并举行活动,教授孝悌之道,白须长者不必负重于路。七十者有衣有肉食之福,民众温饱无忧。但若因无道治民而导致天下不归顺者,尚未有过之先例。”
他又提及:“不应听凭恶狼般的猛兽吞噬人之食而不。也不应面对饿殍满路却不予赈灾施舍;民众死矣反而他人而逃避己之责实与自身行为并无不同之处!指责他们自己可同样是因为人之原因导致了此种情形产生之真实现象。故君王若能无于岁月而正己身之过失则天下百姓自会归顺于君王。”
梁惠王深思后言:“我深知需心系民众福祉不可轻忽若此也吾将修身齐家平天下之道矣。”
孟子点头赞同道:“如此甚好。之行在于心系天下苍生福祉。若能如此则天下归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