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竹林七贤的经典故事


在遥远的公元249年,司马懿成功发动“高平陵之变”,从此曹魏由司马家族所掌握。在这一历史的巨变中,洛阳城郊的山阳县东北四十里的一片竹林里,悄然隐藏着七个名士的身影。他们就是被后世称为“竹林七贤”的刘伶、阮籍、嵇康、山涛、阮咸、王戎和向秀。

这七人中,有的以豪饮著称,如刘伶,几乎每时每刻都在饮酒,甚至以酒为生。而有的则以特立独行的行为令人侧目,如阮籍曾以的方式面对现实,挑战纲常礼法。嵇康则沉醉于打铁之中,他抡起大锤,叮叮当当,风箱的呼呼声与他的歌声相应和,仿佛这是人间最美的音乐。

这七人虽然风格各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当时的社会和环境持有深深的疑虑和不满。他们不愿随波逐流,也不愿妥协于那个充满了权谋和尔虞我诈的魏晋时期。于是他们选择在竹林里,饮酒赋诗,纵情山水,仿佛外界的一切纷争都与他们无关。

“竹林七贤”不仅是一群狂放不羁的人,更是一群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他们虽身在世外桃源般的竹林之中,但他们的心却始终关注着这个、这个社会。他们的行为或许在常人看来是荒诞的、不合时宜的,但正是这种荒诞和不合时宜,成为了他们对抗那个污界的武器。

嵇康、阮籍等人的学识和才华在当时是无人能及的。他们原本有机会在中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最终他们选择了远离漩涡。这是因为他们深知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尖锐,尔虞我诈的政局无法给他们一个公正的舞台。于是他们选择了魏晋玄学作为他们的生活哲学,认为虚无荒诞的生活态度是新的社会风尚。

他们的选择并没有让他们远离危险。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虽然表面上是在与山涛绝交,实则是在讽刺司马家族的。而这一切都被怀恨在心的钟会利用,最终导致了嵇康的悲剧。阮籍则在嵇康去世后悲痛欲绝,不久也郁郁而终。

尽管如此,“竹林七贤”的精神却一直影响着后世。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成为了当时士人们的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尽管他们最后都没有逃脱那个污浊的世界的吞噬,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可以说,“竹林七贤”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人物,但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对抗着那个污浊的世界,尽管最终没有改变什么,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地激励着后人。

如今,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时,我们不禁为“竹林七贤”的遭遇感到惋惜。但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是无尽的。他们告诉我们:即使身处污浊的世界,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即使面临绝境,也要勇敢地活出自我。

正如晋书中记载的那句名言:“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这既是对那些怀才不遇的士人们的最好写照,也是对那个时代的最好注解。

而今竹林依旧翠绿,但七贤已经不在了。他们的故事虽然已经过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在历史的长河中,“竹林七贤”注定是一群可怜又可敬的人。他们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和独立。他们虽然生活在那个污浊的时代,但他们的精神却是永远清亮的。

“竹林七贤”不仅是一段历史佳话,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坚持自己的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