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谁写的-司马迁三大著作
文明,源远流长,我们对于历史的记录与整理尤为重视,因此史书繁多,可谓瀚如烟海。
其中,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史著,为了解历史提供了捷径。但二十四史的篇幅浩繁,非专业人士难以通读。与此这些史书大多采用纪传体编写,虽有利于人物描述,却对历史事件的全面呈现略显不足,往往让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幸运的是,除了二十四史,还有《资治通鉴》这部杰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从周代至宋朝的历史视角,欲了解宋前历史,读它足矣。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按照年份记录历史事件,极利了我们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司马光,宋朝乃至整个文坛的巨匠,后人给予他极高的评价。他不仅是位文人,更是那个时代的一流家。他的生涯分为三段,每一段都充满了波折与变化。
司马光写史,目的明确,他并非仅为了记录历史,更是为了给者提供的经验教训。他在选取史料和角度上,都透露出自己的见解,这体现了整个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大力提倡的恢复和发扬传统儒家思想。
宋朝成为我国文化的巅峰时代,除了大量的诗词文章外,程朱理学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程朱理学讲究忠孝仁义,尤其是在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混乱与惨痛教训后,这种思想更为凸显。
在此背景下,司马光被委以重任,编撰《资治通鉴》。这项工作对他而言,既是无奈之举,也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他在洛阳的蛰伏与编书工作,持续了整整15年,可谓是将自己最巅峰的时光全部奉献给了这本书。
司马光的目的很明确,他编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皇帝一个参考意见,看看从古至今那些历史上的朝代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有哪些是需要批判的。他选用的开篇年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虽然看似不起眼,却蕴司马光对名分制度的坚持与批判。
名分在司马光看来至关重要,他坚持认为名分不正则言不顺。哪怕事实上韩赵魏三家已经瓜分了晋国,只要周天子不承认,那么这三家就依然是晋国的臣子,没有平起平坐的权力。
尽管司马光在上遭遇了诸多挫折,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个家而非文学家或历史学家。他的是儒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