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翻译-有教无类文言文翻译


【共读内容】

有教无类。

【导读老师】

黃裕生: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

顺:廣州外語外貿大學語文学院教授

韩 星:中國大學國學院教授

馮国棟: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黄裕生:

谢谢!这章就一句话,但包含很多内涵。

顺:

子曰:“有教无类。”大意不难理解,就是从的启蒙宣导作用来说,人皆可教,而无有地域贫富贵贱之别,此亦言教育之功亦大矣!

黄裕生:

我想何老师、韩老师、冯老师肯定有许多解释。这一章里,首先要解这里的“类”。在后来的逻辑学里,把对事物进行“种”、“属”的区分叫作“分类”或“归类”。

崔茂新:

@黄裕生 @顺  论语晨读的黄金搭档,建立在热情和精力的投入上,建立在用心用敬上。

(此后的内容是对“有教无类”的深入讨论和解释,涉及各位教授的观点和看法,以及对这一教育理念的历史意义和现代意义的探讨。)

【总结】

顺:只要学子主动向学,心怀之意,则可教也。

黄裕生:谢谢!在座的老师都是专家,我是外行,只是抛砖引玉。

崔茂新:回想夫子两千五百多年前,以一介布衣的一己之力,创造性推动教育平权,何其伟大,何其仁爱?真可谓“徳侔天地,道贯古今”。

(此段为本次共读的总结,各位老师的观点和看法被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对“有教无类”这一教育理念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在教与学的相互关系中,施教的策略与态度、施教者的身份与角色,以及受教的开放性与接收程度,这些都被夫子深挖过。这些内容的论述在其他章节里如诗如画地展现,而其中的精华则是需要我们去"无"化思考,深入体悟。

我们的视野不仅仅限于教导者传递知识的角度,还要着重关注被教育者接受知识和独立思考的方面。更重要的是,教育不仅仅是一个传递的过程,更是一个双方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过程。在教育的舞台上,施教与受教之间相互映衬,互为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画面。

"无"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当我们把教育看作是一个没有预设、没有边界的开放空间时,"无"就会引导我们去深入探索未知,去追寻更真实的自己和更有深度的教育过程。这种"无"的境界,不仅是对教育者的要求,更是对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期待和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