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泛读的成语-形容精读的四字词语
探索英语学习的双翼:精读与泛读
我们曾经探讨过英语精读的重要性和优势。但为什么,尽管精读具有诸多优点,我们还需要强调泛读的价值呢?原因在于,长时间坚持精读并不总是可行的。每天精读几篇文章或许尚可承受,但如果要求我们精读所有文章,恐怕很快就会消磨掉我们的学习兴趣。
泛读正是如此,它强调的是“乐趣”。因为有趣,所以你会经常去做这件事,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泛读,是一种以兴趣为主导的阅读方式。
我们在阅读时,应以简单为大原则。首要任务是确保能够持续阅读下去。只有让孩子能够流利地阅读,才能让他们享受阅读的乐趣。阅读不应该是断断续续、不断查字典的过程,也不应该是缓慢地理解每个词汇意义的过程。相反,它应该是舒适地理解整篇文本意义的过程。
语言学家Harold Palmer曾指出:精读和泛读是学习语言的两种不可或缺的方式。但有时,我们和孩子的家长会不自觉地将这两种方式割裂开来,只注重其中一种。现在,让我们用权威的教材来进一步探讨这两种阅读方式的差异。
一、精读教材的特点——ART体系
ART体系代表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实现(Attainable)、相关性(Relevant)和有时间计划(Timely)的目标。而代表性的精读教材如“Wonders”,一周仅处理一篇文章,涵盖了词汇、阅读和写作的全方位学习。
二、泛读教材的原则
根据ERF国际泛读会的指南,泛读应遵循以下原则:快速阅读、享受其中、充分理解以及无需频繁查阅词典。其中,分级阅读教材如“Raz-Kids”和“牛津阅读树”就是很好的泛读材料。它们的级别细致划分,从aa到zz,使得阅读变得更加容易和有趣。
对比精读和泛读,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精读被称为“Intensive Reading”,注重深度;而泛读则被称为“Extensive Reading”,追求广度。这也提醒我们,作为家长或教育者,要平衡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为孩子提供全面的英语学习环境。
坦率地说,许多家庭在英语教育中以泛读为核心。无论是分级读物、绘本还是多媒体影音资料,都体现了这一核心。对于孩子而言,泛读可以看作是无压力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不必纠结于每个单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测意思,或选择跳过不理解的词汇。
研究显示,当一页书中98%的词汇都认识时,学生可以流利且理解地阅读。但如果这个比例降到90%,阅读就会变得困难,还可能引发孩子的沮丧情绪。为孩子选择适合的读物难度至关重要。
在选择读物时,应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除了兴趣之外,他们还应在感兴趣的领域内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即使孩子在多种绘本和体系中跳跃或尝试不同的读物也是正常现象。只要资源充足,多元化选择是有益的。
对于精读来说,它是干预性阅读的一种形式。词汇量的积累、复杂句子的理解以及语言的精准性提升都需要通过精读来实现。但要注意的是,精读材料应略高于孩子的现有水平,而家长在引导时也容易走入误区。一旦选择了精读体系,就应保持稳定,避免频繁更换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许多经典教材都是极佳的精读材料。但重要的是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否则孩子在真正需要学习时可能会感到抵触或疲惫。建议家长将英语教育的专业工作交给专业的机构或教师来完成。
最后要提及的是关于是否专门学习英语语法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但系统学习语法可以在准备如PET和FCE等考试时进行,以确保学习过程不被过度紧张和焦虑所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