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认字认半边的经典笑话


川南家乡流传着这样一句带有自嘲意味的老话,说四川人聪明(或精明),在认字时常常只认半边。虽然这话听起来有些夸张,却意外地在他乡发现了类似的执着,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汉字中有个字叫“坂”,其注音为ㄅㄢˇ,与“板”同音。那么,“坂”字何意呢?似乎大家都有些摸不着头脑,读起来也大多靠猜。

回望川南乡场,那些旧时的瓦房,不禁让人想起绍兴嵊州市城北郊外的一个村落名叫“里坂”。这里的“坂”字,常常让人们读错音。

汉语作为母语,随处可见横撇竖折的方块字符。任何一个简化汉字的历史,都远超过世界何寿星的年龄。

传说中,仓颉造字,其功绩不可磨灭。尽管汉字繁多,但即便是一生手不释卷、笔耕不辍,也不敢自称能完全识尽古人留下的文字。

四川方言的特色在于其缺乏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发音较为平缓,没有太多的声调变化。在正式场合朗诵文章时,人们可能会拖长音调,给人一种庄重感,但很难感受到明显的韵律变化。

在川南地区,有一种俚语叫做“一抹不硍手”,这种说法非常符合常理,透露出洒脱不羁的气质。同样的字在白纸上摸起来感觉坦荡如砥,但若碰到尖锐的硬刺,那就像是碰到了钉子一样。

在四海之内,当遇到相似的文字时,许多人通常会采用“认字读半边”的方法来应对。这种方法历久弥新,深入人心。它的传统之悠久,让人在遇到争议时更倾向于选择这种简便的方法。

谈到嵊州市的“里坂”村名,当地的居民常常将其中的“坂”字读作“反”音或“贩”音fàn ㄈㄢˋ。即使是外乡人来到这里,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这样读。

在嵊州城里问路时,若想找里坂村却将“坂”字正确读成“板”音,这会让一些人感到困惑甚至鄙视。然而公交公司却致力于纠正这一现象,力求正本清源。

乘客们和公交站牌朝夕相处后依然坚持读“贩”音。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即使错了也会将错就错。或许吴越人的方言中“坂”本来就念“贩”音,自古至今一直如此。

这种“投机取巧”的认字方式其实是习惯和风气熏陶的结果。这种例子不仅此一宗,正是因为这样的活泼有趣才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谈及老家父辈那一代人的亲昵称呼习惯时,大家庭中兄弟姐妹众多,称呼上的习惯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典范。侄儿侄女称呼父亲的兄弟为“爷”,而有的孩子甚至会跟着堂兄妹一起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幺爷或大伯等独特称呼。而对自己的母亲也常会与表兄妹一样地称呼为“宝宝”或“三宝四宝”等名称。

这种习惯似乎与“认字读半边”的现象有些相似,都是因习惯思维使然而难以改变的惯性。它们之间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却有着相似的根源和内涵。

时间:202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