袱子封面写法与格式-写包封的正确写法
正月初三已逝,寓示着期盼已久的年节已然落幕。此日,家乡的重要习俗即是“送纸”。自除夕之夜迎回先人后,香火不断、茶点伺候、盛宴款待,既实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愿,又展现了“百善孝为先”的赤子之心。此刻,年已过完,是时候送他们回到那个世界了。
午后两点,家中长辈便开始忙碌于晚餐的准备。为求全年家人健健康康、团团圆圆,年夜饭以饺子为主打——扁食。不论饺子、馄饨还是扁食,其形状皆为圆形,象征着团团圆圆、美满幸福。
从我记忆起,每年正月初三的晚餐,总是以特制的扁食为主。母亲将提前泡好的地软与猪油渣、萝卜、豆腐等菜混合剁碎,佐以盐、花椒、生姜、香油等调料搅拌成香喷喷的馅料。随后,家人围坐一起,有说有笑地包着扁食。
为使先祖早日上路,母亲特制了一碗地软扁食。煮熟后加盐、醋等调料,恭敬地摆放在桌上,让先祖们品尝家乡的佳肴,满足子孙的心愿。然后备好封包,送他们“回家”。
谈及送纸的习俗起源,有一则关于已故亲人烧纸的传说。话说汉代有一秀才因未功成名就而转行学造纸,后继承蔡伦事业并造出好纸。但因当时纸用者少,积压难销。秀才为此忧愁不已,茶饭不思、卧床不起,几日后离世。其后人遵其遗愿烧纸为其送行,不料此举竟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习俗。
送纸的时间讲究颇多。三代以内的逝者在大年初二午后送出,而三年以上逝者则在大年初三午后送出。此日,家人将封好的包袱交予我们兄弟几人护送先人。我们一路行走,我向二叔请教了封包的写法及格式。
封包的书写格式十分讲究。必须用毛笔写,从右往左竖着写;阳间的人名和阴间的人名应区分开;封底需在粘合缝上写一个或几个“封”字;给新逝亡人的冥资包应写“新故”或“新逝”;同时焚(送)纸日期应以农历为准等等。
来到坟地,父亲一行先行祭土,再按序将封包奉上坟头烧化。二叔边解说边演示着每一步骤。烧完纸后我们燃放炮仗以示庆祝。远望四周,火光映衬下的人们和炮声交织成一幅温馨而庄重的画面。
二零一七年农历正月初三下午的祭奠仪式结束之后,我深刻感受到每一次接送先人都是一种情感与孝道的传承。这不仅是对亲人的感恩与怀念,更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扬。
这种敬祖的仪式,既体现了家族的繁荣昌盛和子孙的孝心,也是培养人们根意识的途径之一。它强调了家族团结和和谐的重要性,对社会文明和发展的积极影响不可忽视。
正是这代代相传的祭祖文化以及清明上坟的传统习俗,使得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从主观上讲是人们对先祖的敬仰与庇佑的期盼;而从客观上则有着促进社会和谐安宁的良好功能。
送纸这一习俗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与敬意,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